理论教育 智与仁、勇:自强之道

智与仁、勇:自强之道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楚国律令,凡是以兵器触碰君王尸体的人,一律处以重罪,并株连三族。齐王下令缉捕刺客,但毫无结果。小人的本性是以勇敢进行挑衅,通过制造祸端来显示自己。这就是主张与楚国死战的人的目的,他们考虑的是个人名利,而不是国家利益。显然,智必须具备勇的内容。上述表明,智只有与仁和勇一体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智与仁、勇:自强之道

上节谈了达的第一个含义通行,本节谈第二个含义贯通。

贯通与通行不同,通行讲的是因为社会和个人需要智仁勇,故而这三种规范时时处处都是通用的;而贯通则是讲智仁勇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每一种规范都不是孤立的,同时包含其他两种规范,这种互相包含体现的其实是中庸与和谐,比单纯的智仁勇的效力更大、更强。

智为三达德之首,以智力和智能为人服务。然而智仅仅是智慧的运用吗?

吴起苏秦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智慧过人,我们看看他们的故事。吴起来到楚国,被任命为令尹(相),在国君楚悼王的支持下发动并主持变法,废除掉实行了几百年的分封世袭制;强令那些贵族封君交出肥沃土地,带着他们的家族迁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充实那里的人口。贵族们苦不堪言。楚悼王去世,显贵们回到都城。

楚王的尸体停在殿堂上。

贵族们围攻吴起,他们放箭射他。吴起大叫道:我让你们开开眼,看看我吴起是怎样用兵的!他跑到殿堂上,把身上中的箭拔下来插进楚悼王的尸身,边插边喊:群臣射王尸!按照楚国律令,凡是以兵器触碰君王尸体的人,一律处以重罪,并株连三族。吴起死了,这些显贵也遭到了严惩。(《吕氏春秋·贵卒》)

苏秦在燕国的时候,与国君燕易王的母亲私通,担心事泄被害,提出到齐国去,以便暗中帮助燕国。得到同意后,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王任用他为客卿。苏秦的到来,引起了齐国一些大夫的担忧。他们害怕苏秦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想除掉他。他们派人刺杀苏秦,虽然得手,但没能刺死,苏秦身负重伤逃脱了。

齐王下令缉捕刺客,但毫无结果。

苏秦临咽气前挣扎着对齐王说:我死了以后,请在街市上将我五马分尸以示众,罪名是“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在齐国阴谋作乱”,刺杀我的凶手自己就会跳出来。苏秦死后,齐王遵照苏秦的办法做了安排。凶手果然主动来官府报到,本来以为会得到奖赏,不想被抓起来杀了头。(《史记·苏秦列传》)(www.daowen.com)

真是开眼界,从吴起和苏秦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智谋。然而这种智慧实在令人胆寒,甚至于不齿,阴毒到拿恩主和自己的尸体当钓饵,这种事情稍有仁心的人都做不出来。这告诉我们,智慧必须具备仁爱精神才是正义的,也才是正价值,就是说,智必须具备仁的内容。

同样,智也不能少了勇。

春秋时有个诸侯国叫许国,跟郑国有过节。许国君主许灵公到楚国搬兵,请求进攻郑国,说:如果楚国不出兵,我就住在这儿不走了。几个月后,灵公病死在楚国。楚国君主楚康王说:如果我们不攻打郑国,诸侯还会听楚国的吗?便发兵进攻郑国。郑国是小国,虽然不是楚国对手,但也准备殊死抵抗。

大夫子产分析了楚王心理,认为当前天下政局趋向和解,楚国与晋国南北两个大国正在接洽和谈,各诸侯国也需要安定的生存环境,楚国在这个时候出兵郑国,不过是挣点面子。为此他对执政大夫子展说:不如让楚王达到目的,这样天下的和局就容易到来了。小人的本性是以勇敢进行挑衅,通过制造祸端来显示自己。这就是主张与楚国死战的人的目的,他们考虑的是个人名利,而不是国家利益。怎么能听他们的话呢?

子展接受了子产的意见,放弃了抵抗。楚国军队进入郑国,一路攻到都城,俘虏了9个没有来得及进城的郑国人。之后撤军,回国后安葬了许灵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有智慧,摸准了楚王心理,但是如果下不了狠心,不敢实施,再好的计策也没用。就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计,最后是要靠勇气来落实的。设想一下,假如诸葛亮往城下一看,被杀气腾腾的司马懿大军吓倒,丢下琴就逃,还有空城计吗?显然,智必须具备勇的内容。

上述表明,智只有与仁和勇一体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