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从社会角度讲智、仁、勇的价值。从个人角度看,智、仁、勇也是不可或缺的。
南北朝时,北齐孝昭帝高演废掉侄子,自己做了皇帝。母亲娄太后叮嘱高演不要杀废帝,他没听,还是杀了。高演打猎,窜出一只兔子,马匹受惊,将他掀翻在地,他摔断了肋骨。娄太后前去探望高演伤势,再三询问废帝在哪里,高演不说话。娄太后勃然大怒,说:被你杀了吧?不听我的话,你死了也活该!头都不回地去了。高演很快死了。
北齐学者颜之推(《颜氏家训》的作者)评论道:孝昭帝的天性是极孝敬的,但做事不知忌讳,才有这样的下场,这实在是不学习造成的后果。(《资治通鉴》卷168)
高演勇武有余,然而学习不够,智慧欠缺,不明事理,终于酿成悲剧。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完不成的话处以死刑。话音刚落,曹植便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把豆子煮成浓汤,滤出汁液制作豆豉。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本是同根生,为何如此紧相逼!魏文帝听了非常羞愧。(《世说新语·文学》)
骠骑将军都阳侯曹洪,家中富有,但很吝啬。曹丕做太子时,曾向曹洪借用100匹绢,不如意,怀恨在心。曹丕当上皇帝后,因曹洪的宾客犯法,便将曹洪逮捕入狱,判处死刑。大臣们都为曹洪求情,曹丕就是不点头。母亲卞太后气愤地责备说:当年梁沛之间大战,若没有曹洪,怎么会有我们今天?又威胁郭皇后说:皇帝今天处死曹洪,我明天就要他废掉你这个皇后!于是郭皇后多次哭着为曹洪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被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道:文帝有文学天赋,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能和文艺兼备。如果能够加上宏阔的气度,公平的诚心,维护道义的志向,广布贤德的恩惠,那么比古代的贤明君主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资治通鉴》卷70)
曹丕是智、勇有余而仁爱不足,从而严重限制了他的人生和事业。
东汉末年,孔融任北海郡太守。他以才气出众自负,立志平定祸乱,可惜志大才疏,一直没有实际效果。他的高谈阔论盈溢官府,优雅谈吐足以使人玩味传诵,然而把他的议论化为实施方案,却很难完全行得通。他口出大言,漏洞很多,所以尽管可以吸引人,但仅仅是一时效用,没有多久人们便不再追随他。黄巾军进攻北海郡,孔融战败,退守都昌。后来青州刺史袁谭进攻北海郡,孔融部下只剩数百人。乱箭横飞,孔融却还靠在案几上读书,谈笑自若。都昌城破,孔融出逃,妻子儿女落入袁谭之手。多亏曹操与孔融是老友,收留了他。(《资治通鉴》卷62)
孔融(www.daowen.com)
孔融是才子,也有爱心,可惜勇力不足,难以付诸实践。
以上几位用中庸标准来衡量都不够格,属于素质发展上的失之偏倚。
当然也有比较全面的,譬如秦末的郦食其(Lì Yìjī),这是一位性格人物,很有意思。
秦末,刘邦带兵路过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郦食其前往军营求见,打算向刘邦进献大计。门吏进去通报。刘邦正在洗脚,问:来的是什么人?答:从外表上看,像是个大儒生,身穿儒士衣服,头戴高高的儒士帽。刘邦向来讨厌儒学,如果有人戴着儒生帽子来见他,他总是一把扯下,朝里面撒尿。听是儒生,刘邦心里腻味,道:就说我正在思考天下大事,没工夫跟读书人闲扯。门吏出来,把这话一字不漏地传达给郦食其。
郦食其勃然大怒,瞪起眼睛,手按住剑柄,高声呵斥道:去!给我再进去通报,就说你老子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省杞县西南)是郦食其的家乡,所以他自称高阳酒徒。门吏吓得连手中名片都掉到地上,跪下拾起,跌跌撞撞跑进刘邦军帐,报告说:来者是天下壮士,吓得我竟然拿不住名片,说你老子我是高阳酒徒!
刘邦赶紧擦干脚,吩咐请客人进来。郦食其劝刘邦屯军陈留,用那里丰富的存粮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后来,他只身返回陈留县城,杀了站在秦政权一边的县令,迎进刘邦大军。刘邦凭着陈留的粮食和兵器,坚持了3个月,终于率先攻进关中,推翻了秦朝。(《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郦食其是智者,靠着他的主意,刘邦在与项羽进兵关中、直捣秦朝大本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为日后打天下开辟了道路;他是仁者,坚定地站在义军一方,为推翻秦朝的暴政出力;他还是勇者,一声“吾高阳酒徒也”至今仍震得人耳朵生痛。只可惜他死得太早,要不还会留下更多好玩的故事。
具备智、仁、勇的人是高素质人才,前程无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