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大背景说,和谐带来万物共生共荣,是大道路;对我们个人来说,和谐也是人生的大道路。
我们列举三点,说明遵循和谐对安身立命的意义。
第一点,树立和谐的人生态度。一事当前,和字当头,以和为贵。说得具体一些,就是要善意地面对一切,无论亲疏贵贱。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字叫夷射。他陪齐王喝酒,喝得高了些,出来时有点站不稳,倚靠在殿堂前的廊门上。守门的是个因为犯罪被砍掉脚的人,他对夷射请求道:您不想赏我一口剩下的酒吗?夷射瞪起眼珠子骂道:滚!受过肉刑的罪人,怎么敢向尊贵的长者讨酒喝!守门人赶紧挪到一边。夷射走后,守门人在廊门下面洒了一些水,弄得好像有人在那里撒尿的样子。
第二天,门下的水渍被齐王看到了,生气地问守门人是谁尿的?守门人答:臣没有看见……不过,大夫夷射昨天曾经在这里站过。齐王给夷射定了罪,把他杀掉了。(《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这不是一口酒的事儿,夷射不栽在守门人手上,也得栽在别人手上,他那样的态度到哪儿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石雕)唐代将军
第二点,采取中和的人生立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和愿望,最容易从自己出发去处理与外界的关系,从而造成矛盾甚至是冲突。从中和角度看,这属于偏倚,应该调整到中正位置,最好能够站在双方之间,两头都照顾到,达到与人和,与环境和,与事业和。
唐中宗时,武三思得势,权力几乎超过皇帝。他常说:“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我不知道世上什么样的人叫善人,什么样的人叫恶人;我只知道对我好的人就是善人,对我不好的人就是恶人。(《资治通鉴》卷208)武三思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可以得意于一时,不可以得意于一世,最后死于非命,为人所杀。(www.daowen.com)
南北朝北齐文宣帝时,中书令魏收受命修撰《魏书》,根据自己的爱憎,任意褒贬人物。他常常对人说:你算什么东西,敢跟我魏收摆脸子!不知道我在修史吗?抬举你能让你升天,贬低你能叫你入地!《魏书》写成后,人们普遍认为不公正,称其为“秽史”。(《资治通鉴》卷165)魏收也是一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站在这样狭隘的立场上,事业当然做不好。
第三点,选择恪守底线的生存方式。遇事和字当头,不等于一团和气。和谐是有原则的,以是非为底线。老好人当然可以带来和谐,然而这样的和谐并无积极意义。
五代时期的后汉,有位司马征,为人一团和气,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无论面对好事还是坏事,一概道“好”。有人问候他:您还安康吧,他答:好。一个人的孩子夭折了,前来告知,他说:好。妻子责备道:人家认为你是好人,才来诉说不幸,你怎么可以说好。他的回答仍是好,说:你讲的这些,也是好。后来人们说的“好好先生”即出于此。(《笑史·癖嗜部》)这是笑话,真假无从考证,但这种没有底线的好好先生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东汉顺帝时,虞诩上书保荐左雄,说:我看到,当今公卿以下官吏,大多属于专会拱手作揖而不敢说话的好好先生,把到处讨好广结关系的人视为贤能,把为国尽忠尽职的人视为愚蠢,甚至互相告诫说“不可做洁白的玉璧,大家一团和气才能享有福分”。我认为,议郎左雄具有作为朝廷大臣必须具备的忠直气节,应该提拔到关键岗位上,一定会对匡正朝纲和辅佐朝政有所裨益。顺帝任命左雄为尚书。(《资治通鉴》卷51)
后来在左雄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左雄也推荐忠直之人,对象是周举。接着又推荐冯直,说他有将帅之才。冯直曾因贪污获罪,周举认为左雄做得不对,上书弹劾他。左雄说:圣旨让我推荐武将人选,没让我推荐清廉高洁人士。周举答:圣旨让您推荐武将人选,没让您推荐贪污犯。左雄生气了,说:我推荐了你,反倒遭到你的打击,真是自作自受。周举答:承蒙您不嫌弃我没有才能而误将我推荐到朝廷,所以我也不敢迎合您,让您蒙羞。听到这儿,左雄释然,向周举道歉说:我曾经做过冯直父亲的部属,又和冯直相处得很好;我因此而遭到您的弹劾,的确是我错了。这件事发生后,人们对左雄更加敬重了。(《资治通鉴》卷52)
建立在是非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对个人、对事业也才有益处,个人也才能享受到和谐带来的成果。
和的本质是中正,和谐对个人安身立命的意义,反映的仍然是中庸的价值,进一步证明了中庸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大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