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和字当头,并不意味着跟一切都保持和谐。与仁、智、勇等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一样,和也是要讲是非的,那种无原则的和是不道德的,没有价值。
我们通过三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句话:冰炭不同器。
东汉灵帝时,黄巾起义,朝廷征调各地精兵征讨,一位名叫傅燮的护军司马上书朝廷,认为黄巾之乱的根子在宫廷之内,必须下大力气从内部加以整肃,说“冰炭不可同器”。(《资治通鉴》卷58)前面引用过的司马光评论唐文宗关于朋党难以铲除的话,也这么说,开头便是“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资治通鉴》卷245)。
冰与炭,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放进同一个容器,不是冰块融化就是炭火熄灭,要不就是冰块也融化炭火也熄灭,二者同归于尽。所以“不可同器”。
前人讲这句话,是用于比喻,目的是引出下面的话,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句话:正邪不并存。
上面傅燮的话是半句,整句是:“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邪恶小人与正人君子不能在朝廷并立,如同寒冰与热炭不能放入同一个容器一样。司马光的话也是半句,整句是:“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君子与小人不能相容,就像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类似的说法很多。譬如这个故事。五代时,后唐东川节度使董璋造反。董璋在后梁为将时,指挥使姚洪曾是他的部下,现领兵千人戍守阆州。董璋写信劝姚洪投降,姚洪把信扔进了茅坑。董璋攻城,城破姚洪被俘。董璋责备道:我从行伍间把你提拔起来,你为什么辜负我?姚洪骂道:老贼!你从前给李氏当奴才,打扫马厩,人家给你点烤肉片,你就感恩不尽。如今天子任用你为节度使,哪点对不住你,以至于起兵造反?你受了那么大的恩还背叛天子,我受你多少恩典,竟好意思说什么辜负!你是个奴才,本来就不知羞耻,我乃义士,怎么能容忍奴才的所作所为!我宁可为天子死,也“不能与人奴并生”(义士不与奴才共生)!董璋大怒,在他面前支起大锅,命令10个壮汉割他的肉煮来吃,姚洪至死骂声不绝。(《资治通鉴》卷277)(www.daowen.com)
第三句话:敌我不两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后主说:先帝(刘备)心中最大的事情是“汉、贼不两立” 。(《资治通鉴》卷71)汉朝与魏贼(曹操)不能同时并存。
广义上说,凡是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的矛盾都可以归入敌我。子夏向老师请教复仇问题,问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办?孔子的回答是:枕戈待旦,不共戴天,只要碰上,即使没带武器,也要冲上去拼个你死我活。(《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夏问》)
东汉灵帝时,太中大夫桥玄的小儿子在家门口玩耍,被劫为人质。劫持者带着孩子爬到楼上,索要赎金,桥玄不答应。负责治安的司隶校尉、地方长官河南尹等人尽数到达,将桥玄宅邸围得水泄不通,但不敢逼近,生怕歹徒伤害人质。桥玄瞪大眼睛,大声呼叫道:奸人罪大恶极,我桥玄怎么能够因为一个儿子的性命放纵国贼呢!催促他们进攻,桥玄的儿子终于被害。桥玄就此向朝廷上书说:今后各地凡是遇到劫持人质勒索财物的贼人,都应该坚决诛杀,绝不准许用钱财宝物赎回人质,为奸邪开路。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劫持人质的事件。(《资治通鉴》卷57)
上述三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不能与之和谐的事物。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客观如此、事实如此,正如冰炭不同器一样,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今天比古代进步了许多,但同样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对腐败现象容忍退让,就是否定优序良俗,就是葬送中华民族以几千年之力铸成的美好传统;跟腐败分子和平共处,就是助纣为虐,跟纵容和保护黑恶势力的抢劫、盗窃一样,与人民为敌。
和谐靠斗争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