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为贵: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运用

和为贵: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运用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思是,礼的运用,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从前君主的治理之道,以这一条最英明,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贯彻这一理念。叶秀才认为张家仗势欺人,大怒,一纸诉状将张家告上县衙门。东汉规定,除非犯有该当斩首罪的案件,其他案子一律放在秋后审理。唐朝太宗时,有关部门建议在二月的吉日为皇太子举行冠礼,请求赐予兵备仪仗。总之,“和为贵”是一种深入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其特征是和字当头,始终把和谐放在第一位。

和为贵: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运用

我们都知道《论语》的那句名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学而》)。意思是,礼的运用,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从前君主的治理之道,以这一条最英明,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贯彻这一理念。

和谐是一种关系,可以概括出三个领域,即社会领域的和谐、自然领域的和谐、个人领域的和谐。下面分别看一下这三种情况。

社会领域的和谐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

清代康熙朝有位大臣叫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清代不设宰相,大学士是皇帝的助手,人们习惯上把这个职务称为相。张英的儿子叫张廷玉,长期担任雍正皇帝的助手。父子俩被人称作大张相、小张相,同为大清名臣。

张英老家在安徽桐城,邻居姓叶,主人是个秀才。张家扩充宅院,叶秀才找上门来,要求在两家之间留下空隙,作为道路之用。张家的管家不干,一定要扩展到叶家墙根,因为地契上写得清清楚楚,张家的宅基地“至叶姓墙”,于是就挨着叶家的墙砌起了一道新墙。叶秀才认为张家仗势欺人,大怒,一纸诉状将张家告上县衙门。在世人眼中,这简直是鸡蛋碰石头,一个秀才怎么能打赢当朝宰相?再说,道理也并不一定在原告一方,地契对他就十分不利。亲朋好友纷纷劝说叶家撤诉,无奈叶秀才一根筋,怎么劝也没用,誓把官司进行到底。

管家怕事情闹大,赶紧给张英写了封信,捎到北京城。很快就接到了回信,一张纸,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管家立即动手拆墙,后退3尺重新砌墙。叶秀才非常感动,也把自己家的墙往后挪了3尺。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空出了6尺,形成了一条宽6尺、长300多尺的巷子。人称6尺巷,据说今天还在。

是斗还是和?张英选择和,倒不是怕坏了他这个宰相名声,而是在他的意识中,和比斗好。

自然领域的和谐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不仅指人尊重自然,自然为人提供生存环境和资源,还表现为人把自己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放进自然框架内。

东汉规定,除非犯有该当斩首罪的案件,其他案子一律放在秋后审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各级官吏在春夏两季把精力放在农桑上,尽量少干扰农事。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松弛,到了和帝年间,审案改在孟夏四月进行。安帝当政,司徒鲁恭上书提出批评,说这种做法对上违背天时,对下伤害农事,要求恢复旧制。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资治通鉴》卷49)(www.daowen.com)

唐朝太宗时,有关部门建议在二月的吉日为皇太子举行冠礼,请求赐予兵备仪仗。太宗说:二月耕作刚刚开始,应当改为十月。太子少傅不甘心,上奏说:根据阴阳历书,二月为好。太宗驳道:吉凶祸福在于人。如果什么都遵从阴阳,不顾礼义,就能够得到吉祥吗?依循正理而行,吉祥自然就会到来。农耕时节最为繁忙,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劳师动众、耽误农事?(《资治通鉴》卷193)

这是以天时定人事,自然运行渗透进社会制度和人的活动中。这种现象在民间更自觉,更明显。譬如农家院过年张贴对联,门楼的联语一般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天与人相通,春与福相连,携手共进,谁也拉不下谁。作诗也讲究人物一体,比如苏轼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拿月亮比附人情。而北宋词人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鲍浩然之浙东》),则是拿风情万种的少妇比拟山水了。

个人领域的和谐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展开,我们常说的自我平衡、心理调整就属于这个领域。

唐代德宗朝有位名臣陆贽,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当时官场风气不正,行贿受贿严重,送礼已成常态,而陆贽与这些一概不沾边,人们眼中的这位兵部侍郎似乎是个怪物。就连德宗皇帝也觉得不合适,让人转告他:你清廉谨慎得过分了,对于下面赠送的物品一概拒绝,恐怕不通于情理,像马鞭、长靴之类的物件,接受了也无伤事体。

陆贽上奏说:法律规定,监督检查受贿,只要所得折合布帛满一尺,即可定罪。马鞭、长靴虽小,但接受了就没有止境,一定会发展到赠送金玉。眼睛看到了想要的东西,怎么能够在心中熄灭占有它的念头呢?一旦接受了它,便与赠物者结交了私情,如此又怎么能够拒绝他的请求呢?所以行贿的涓涓细流不终止,便会发展成淹没沟壑的溪涧而泛滥成灾!又说:如果对赠送的物件,有的接受有的推却,那么被推却了的人便会疑心将会办不成事。如果一概不接受,人们便知道不收礼才是通行规则,不会再有办不成事的担忧。(《资治通鉴》卷234)

欲望人人都有,谁都喜欢好东西,但又有规矩管着,不让欲望为所欲为,这就是矛盾。要获得快乐,保持内心平静,就看个人如何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之和谐。陆贽走的是“克己复礼”的路子,他知道规矩这道防线绝不可以失守,门一旦敞开,欲望的洪流就会喷涌而出,把人带进灾难,所以他寸步不让,以此来维持惯有的平衡。因为一直是这么做的,已然成为习惯,所以他觉得这么活着很快乐,也很安全。反之如果收礼甚至进一步发展到受贿,平衡就会被打破,人会因为日益生长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心神不安,也会因为违背规矩可能遭受惩罚而担惊受怕,那时候就真是天无宁日了。所以陆贽遵循“克己复礼”,这使他得以保持自我和谐。

总之,“和为贵”是一种深入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其特征是和字当头,始终把和谐放在第一位。处世,遵循的坐标是和谐;对己,坐标也是和谐。没有什么比和谐更重要的了,和谐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