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是和的第五个内容。
安,安宁,是和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将相和的故事。战国时期,蔺相如因功被赵王拜为上卿。赵国还有一位上卿,就是大将廉颇,以骁勇善战驰名诸侯。尽管都是上卿,但蔺相如的职位在廉颇之上,这弄得廉颇心里很是别扭。廉颇放出狠话,一旦蔺相如让自己碰上,必定当面给他难看。蔺相如听说后,尽量避免与廉颇单独见面,路上望见廉颇的车子,远远就掉头避开。他的门客们愤愤不平,认为蔺相如胆子小得叫人替他脸红,都不好意思在他手下做事。蔺相如问:廉将军与秦王哪一个厉害?当然是秦王,门客们回答。蔺相如说:我连秦王尚且不怕,能怕他廉颇吗?那您干吗躲着他呢?门客们又问。蔺相如答: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武,是由于赵国有我和廉颇,如果我们两个人争起来,一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那时赵国就危险了。我回避廉将军,是以国家急难为先而以个人私仇为后啊。廉颇听到这番话,赤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们终于和好,结成生死与共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带来朝廷的安宁。
(汉画像石)蔺相如
东汉章帝时,廉范调任蜀郡太守。成都富有,物产丰盛,人口众多,住房十分拥挤。为了防止火灾,法令禁止民众夜间劳作,然而人们却避开官府,偷偷用火,导致火灾连续不断。(www.daowen.com)
廉范到任后,撤销原来的禁令,只是加强了储存防火用水的规定。由此带来的便利使民众非常高兴,他们编了歌子颂扬廉范:廉叔度,来太晚!官府不禁夜火,民众安心劳作。从前没有短上衣,今有五条裤子穿。(《资治通鉴》卷46)官民和带来地方的安宁。
唐僖宗时,东都洛阳经过黄巢之乱,又遭到秦宗权、孙儒的蹂躏,只剩下残垣断壁。河南尹张全义刚到这里时,累累白骨遮蔽大地,满目凄凉,居民总共不到100户。张全义竖起旗帜,张榜布告,招收安抚流民,号召他们种植耕作。除了杀人者处死外,其余罪犯只是给予鞭打杖击,再加上减免租税,结果来投奔的民众就像市场上的人那么多。不过几年工夫,河南各地的城市、店铺、小巷,便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各县户口,大多也达到原来的数量,庄稼和桑麻一片茂盛,看不见空旷的土地。各地供养的军队,大县7000人,小县也不下2000人。(《资治通鉴》卷257)
唐僖宗和唐昭宗两朝,淮南一带连续6年遭受战乱,当地百姓几乎逃光。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刚到这里时,赏赐将领官吏,能拿出来的布帛不过几尺,银钱不到几百。他曾经打算采取强制百姓与官府交易的办法来聚敛钱财,被掌书记高勖劝住。高勖的意见是,可以跟别的地方做生意赚钱,对淮南当地只能督促农桑,发展生产,说用不了几年,仓库自然就会充实。杨行密听从了高勖的建议,招收安抚流民,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只用了几年时间,官府和人民都富裕起来,几乎恢复到了太平盛世时的光景。(《资治通鉴》卷259)局势和带来地区的安宁。
和的范围越广,安宁的范围也就越大,天下和,人间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