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晋秦结盟,共抗郑,得利益

晋秦结盟,共抗郑,得利益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是和的第三个内容。凡是事物必有不同,但反过来说也成立,凡是事物必有相同,一定存在着共同点。求同就是通过明确、发展、实现共同点达到事物之间的和。为了教训郑国,晋文公联合秦国讨伐郑国,两国大军将郑国围得死死的。所以,与晋国结盟只会给秦国带来危害,使对方获得利益。秦穆公彻底明白了,立即转向,与郑国结盟,派兵到郑国守卫,共同抵御晋国。于是齐王取消了帝号,退回到王号。

晋秦结盟,共抗郑,得利益

同是和的第三个内容。

同,共同点。凡是事物必有不同,但反过来说也成立,凡是事物必有相同,一定存在着共同点。这就需要求同。求同就是通过明确、发展、实现共同点达到事物之间的和。套用博弈家的公式,可以这样说,人生的成败就在于对求同这门艺术运用得如何。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文公当年以公子身份逃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郑文公对他很不礼貌,后来又协助楚国进攻晋国。为了教训郑国,晋文公联合秦国讨伐郑国,两国大军将郑国围得死死的。郑文公知道晋国饶不过他,只好打秦国的主意,便请老臣烛之武出山,去游说秦国君主秦穆公。半夜,烛之武让人用绳子把他吊下城墙,偷偷溜进秦军营寨。见到秦穆公后,他说: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国是保不住了。然而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我冒昧地认为,那才值得您动手。可是,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两国之间隔着晋国,所以灭掉了郑国,您很难去管理分得的土地,好处都落到晋国手中。我不明白,您为什么要消灭郑国来增加晋国的土地呢?要知道邻国的强大就是您的削弱呀!

(汉画像石)拜见

秦穆公一愣,他还真没有想到这一层。就听烛之武继续说:如果您保留了郑国,郑国一定感恩戴德,甘心为您效力,您的使臣路过这里,我们将供应他们需要的物资。秦穆公微微点了点头。烛之武见对方的心思活动了,把话题转到了晋国身上:大王不会忘记吧,您给过晋国的先国君晋惠公很多恩惠,当年他被囚禁时,曾经答应送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结果怎么样呢?他早上渡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开始加固这两个地方的城墙了!晋国一向贪婪,欲壑难填,占领了郑国,扩展了它东部的国土,并不会就此罢手,还想扩充它西部的国土,秦国就横在它的西边,不损害秦国,如何实现它的野心呢?所以,与晋国结盟只会给秦国带来危害,使对方获得利益。请大王深思。秦穆公彻底明白了,立即转向,与郑国结盟,派兵到郑国守卫,共同抵御晋国。(www.daowen.com)

晋文公见状,撤兵回国。(《左传·僖公三十年》)

就这样,烛之武化敌为友,解救了自己的国家。他之所以能够把事情办得这么漂亮,就是因为抓住郑国与秦国之间的共同点大做文章,给予挖掘、拓展。他的观点非常鲜明,秦国的敌人不是郑国而是晋国,保住郑国才是秦国的利益所在。当然秦国与晋国也存在着共同点,否则就不会一块儿行动了,但这个同不如烛之武讲的那个同,所以秦国重新洗牌。

战国时期秦王拉上齐王一起称帝。不久苏秦便看出了问题,问齐王:如今诸侯是听齐国的呢还是听秦国的?齐王答:听秦国的。苏秦又问:那么如果放弃帝号,诸侯是亲近齐国呢还是亲近秦国?齐王答:当然是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苏秦说:那好,请大王放弃帝号。这么好的称号,齐王怎么舍得放弃?苏秦继续说:放弃帝号,不与秦国合流,大王的名声可以尊显,燕国、楚国这些国家都会臣服齐国,天下诸侯不敢不听从您,这是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啊!放弃帝号,名义上是尊奉秦国,实际上是使诸侯憎恶秦国,这就是所谓的“以卑易尊”之术,请大王深思。于是齐王取消了帝号,退回到王号。(《战国策·齐四》)

尽管都是同,但两个同不一样,一个小一个大,齐王选择了大的,大同带来大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