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世上,身应该安在何处?命应该立在哪里?回答是中庸。
不多说,看几个故事。
唐朝有个李邕,才艺出众,卢藏用曾经对他说:您如同干将、莫铘两口利剑,别人很难与您争锋,然而最后怕是会缺损折断。(“君如干将、莫铘,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李邕没能听进去,他在唐玄宗时受杖刑而死。(《资治通鉴》卷215)
同样命运的还有被誉为唐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高宗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善于鉴别人才,与许多看好四杰前途的人不同,他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应当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才艺放在其次。(“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王勃等人虽然文才华贵,但气质浮躁浅露,哪里是享受爵位俸禄的材料!杨炯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其余两个能够善终就算是幸运的了。后来王勃渡海时落水而亡,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不治之症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资治通鉴》卷203)
杨炯 (清)上官周 绘
李邕和四杰锋芒毕露,害了自己。那么没有锋芒又如何?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有个宰相叫娄师德,为人宽厚,清廉谨慎,被冒犯也不计较。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行前他问:我当宰相,你又当刺史,得到的恩宠太盛,别人会眼红的,怎样做才能避祸呢?弟弟长跪不起,说:今后就是有人唾我的脸,我也只是擦拭而已,这样兄长就不会担心了。娄师德面现忧虑,说:这正是我不放心的地方。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是违背人家的意志,这只能加重对方的怒气。唾液不擦自干,应当笑着承受它。(《资治通鉴》卷205)
这种态度或许可以避祸,但窝囊到了下贱地步,连起码的尊严都不顾,这样的人你愿意做吗?又做得了吗?(www.daowen.com)
晋时有周姓兄弟三人,大哥叫周顗,二弟叫周嵩,三弟叫周谟,战乱中从中原迁居江南,在东晋朝廷做官,职位都不低。冬至那天周家为老人祈福。周母倒了3碗酒,给每个儿子1碗,说:我本来担心过江之后无立足之处,现在好了,我们一家安顿下来,你们几个都能在跟前,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周嵩听了母亲的话,直身长跪,流着眼泪道:不像母亲说的那样。我大哥伯仁志大而才疏,名重而识浅,喜欢乘人之危,这不是自我保全的办法,早晚要出事。我性格也有毛病,为人狂妄,目中无人,很难被世人相容。只有小弟阿奴“碌碌”,可以长伴母亲大人。果然如周嵩所言,兄弟二人没能长伴母亲,尽管周顗信奉老子和庄子,周嵩信奉佛,但终因过于突出而遭受陷害,只有小弟周谟安然无恙。(《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碌碌”,谦虚之词,即中庸之道。
这里有三类人,一类是李邕、唐初四杰和周家老大老二,一类是娄师德兄弟,一类是周谟。前两类尽管表现各异,实质没有区别,都立命于偏激;后一类周谟不同,他秉承中正。站的地方不一样,命运自然也就不一样。
中庸对人生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起步呢?
《中庸》建议从脚下做起,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第15章)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一定要从低处起步。这个近处、低处是什么?“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第12章)夫妇,男女。这个起点是普通男女的生活,也就是日常的点点滴滴。像前面说过的蘧伯玉深夜路过宫室下车步行,冀缺夫妻相敬如宾,都属于这样的平凡小事。
事情虽然平凡,但其中的道理不平凡,只要你践行中庸之道,就与万物相贯通,即所谓的“察乎天地”(第12章),因为中庸是天道,是人间至理。
中庸不只为儒家所倡导,也为佛家和道家所赞许。佛家叫它“中道”,即不执着两边而选择中间。道家也不喜欢走极端,《庄子》中讲了一只名叫意怠的鸟儿,它既不冲在前头也不落在后面,而是挤在群鸟中间,活得虽然不是最好,但很安稳。
中庸的最大特点是去边取中,不走极端,集中表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是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中庸可保身,可成事,最具实用价值,所以我们说中庸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大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