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庸》:矫正偏差,回归中正

《中庸》:矫正偏差,回归中正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的本质是中正,所以矫正偏差自然也就成为中庸的首要功能。这一功能前面有所涉及,譬如内修中的诚意和正心,就是使思想意识回归中正。辟,斜僻,不正之意。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偏离中正就会遭到天下人的诛灭。韩信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他看问题的立场有关。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算让田完当卿大夫,田完推辞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掌管百工的工正官。招待国君喝酒,已经完成了礼,及时终止,以免过头,这叫作仁。

《中庸》:矫正偏差,回归中正

中庸的本质是中正,所以矫正偏差自然也就成为中庸的首要功能。

这一功能前面有所涉及,譬如内修中的诚意和正心,就是使思想意识回归中正。(《大学》第7章)不仅内修,外治同样少不了纠偏,《大学》第8章讲的就是齐家实践的纠偏,告诫治理者一定要克服偏向,不要对喜欢的人偏爱,对讨厌的人偏恨,对敬畏的人偏好,对怜爱的人偏情,应该一碗水端平,也就是《中庸》主张的“亲亲之杀”(第20章),去掉爱的偏差,回到公正上来。《大学》第10章讲治国,其中一句是“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辟,斜僻,不正之意。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偏离中正就会遭到天下人的诛灭。

中庸的纠偏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为人太容易发生偏差了,正如走路,即使眼睛看着,无意中也会偏离直线,要保证路线正确,必须随时进行修正。

秦朝被推翻,进入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韩信为大将,向他请教良策。韩信说:大王的对手是项羽,在大王看来,自己在勇敢、强悍、仁慈和实力几个方面跟项羽相比,如何?良久,刘邦答:我不如他。

韩信

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这么看。不过,我在项羽手下干过,仔细观察过他的为人,请允许我谈谈他吧。项羽厉声怒喝时,很多人都吓得跌倒在地,然而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所以他不过是个人勇武罢了。项羽待人仁慈,平时说话温和,部下有人生了病,他流着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然而当部下立了功劳应该加封爵位时,他却把印章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抚摸,直到印章的棱角都磨圆了,还是舍不得给人家。所以他的仁慈是妇人之仁。项羽称霸天下,实力强大,诸侯都臣服于他,然而他却不占据关中这个关键地区,而是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失去了地利;又违背约言,把自己从前拥立的义帝驱逐到南方,失去了信用;还危害地方,他的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遭受摧残的,失去了人心,所以他的强大很容易变为弱小。如果大王您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勇士,什么样的敌人不能诛灭!把天下的城邑封赏给有功劳的人,什么样的人能不心服!用正义的战争进行讨伐,顺从希望东归战士的心意,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

听了韩信的一番分析,刘邦走出封闭的汉中,与项羽逐鹿中原,最后夺得天下,建立汉朝政权,开四百年之基业。(《史记·淮阴侯列传》)(www.daowen.com)

这是认识上的纠偏。韩信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他看问题的立场有关。他既不囿于刘邦方面也不囿于项羽方面,不偏不倚,做到了中正,与客观事实相符,与天下大势相合,所以刘邦才能被他说动,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增强了自信。

军国大事要靠中庸来把握方向,生活小事也需要中庸介入。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算让田完当卿大夫,田完推辞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掌管百工的工正官。田完设家宴款待齐桓公,齐桓公喝得非常高兴。看看天色已暗,齐桓公吩咐点上灯接着喝。田完辞谢说:做臣子的白天可以招待国君您,晚上不能再请您喝酒,请恕我不能从命。

君子说:酒是用来举行各种礼仪的,绝不可过度,这叫作义。招待国君喝酒,已经完成了礼,及时终止,以免过头,这叫作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正因为有了中庸,生活才四平八稳,有理有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