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尧
第四个方面是包容各方。
舜是这方面的样板。《中庸》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孔子说:舜是掌握了大智慧的人了吧!他喜欢询问,并且善于从寻常谈话中找出不寻常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掌握不同意见,综合为适中的道理,用于治理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这句话是从《论语》中化出来的,主要来自两句话。
一句是:“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曰》)尧说:听好了,你这个舜!上天的任命已经降在你身上,你一定要守持中正。
一句话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孔子说:我知道的很多吗?没多少。曾有乡人问我,对于他的问题我一无所知,只是从正反两端深入推敲,从中找出办法罢了。
上述可以概括为:执两端,取中间。因为中间来自两端,所以包含双方在内。
与互相制约一样,执两端、取中间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策略。(www.daowen.com)
孔子有个老相识阳货(阳虎),两人政见不同,做人也不同。阳货出道很早,曾经给过孔子难堪。孔子事业有成后,阳货前来结交,孔子打心眼里不愿意。阳货很急切,给孔子送去一只烤乳猪示好。礼尚往来,孔子必须出面了。他的办法是派人打听阳货在不在家,找一个他出门的时候登门致谢。(《论语·阳货》)这个办法很圆熟,两头都照顾到了,既保持了不愿意见面的心愿,又遵守礼节,合情合理。
跟孔子同期的齐国政治家晏婴也采用过这种包容两端的做法。齐国君主齐庄公喜欢拈花惹草,与权臣崔杼(zhù)的妻子姜氏私通,被崔杼堵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晏婴匆匆赶到,齐庄公已经被害。
崔杼家大门紧闭,晏婴孤身一人站在门外。随从问:为国君去死吗?晏婴说:难道国君是我晏婴一个人的吗?我跟大家一样,别人不去死,我为什么要去死?随从说:那我们逃跑吧。晏婴说:难道我有什么罪过吗?我既没有参与国君的私事又没有参与谋杀国君,为什么要跑?随从说:那我们回家吧。晏婴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国君难道仅仅是居于高位的人吗?不,他是统治国家的人。臣子难道仅仅是拿取俸禄的人吗?不,他是为国家做事的人。如果国君为国家而死、为国家而逃亡,臣子去死、去逃亡,就是为国家做事;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而逃亡,臣子去死、去逃亡,就不是为了国家。所以,我不能死,也不能逃亡。然而,国君死了,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怎么办?一个大难题。
这时崔杼家大门打开了。晏婴走了进去,头枕在齐庄公尸体的大腿上号哭,然后站起身,接着又躺倒号哭,连续三次。哭罢,走出大门。崔杼的手下说:杀了他!崔杼说:他人气很旺,放过他,可以收揽人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婴不选边站队,尽管他是国家重臣,却不去跟崔杼抗争,因为国君由于行为不检点而被杀;尽管是在崔杼家门口,却不示好,因为崔杼是弑君者。然而晏婴又包容了双方,他按照礼制表示哀悼,尽了臣子的职责;不讨伐崔杼也不逃亡,是默认现状,表示不与之为敌。他是执两端、取中间,谁都对得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