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自强之道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自强之道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个方面是不偏不倚。事物都有两极,不偏不倚就是不偏向、不倒向任何一极,保持正中位置,坚守正中立场。别看孔子讲了这许多,他自己也不能完全避免偏向。一时盗贼四起,无法镇压,调集军队进行围剿,仍不奏效。及此,小吏害怕被杀,即便发现了盗贼也不敢报告,因为不一定能够做到全部捕获。各郡长官因为害怕受到牵连,也不希望下属报告。暴胜之对他的告诫深表赞同。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自强之道

第一个方面是不偏不倚。

事物都有两极,不偏不倚就是不偏向、不倒向任何一极,保持正中位置,坚守正中立场。

我们看看这方面孔子是怎么说的。《关雎》是《诗经》的一篇,孔子很喜欢,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淫,过分。淫对于乐而言是偏激,伤对于哀而言是偏激,《关雎》好就好在不走极端。这是乐,是高雅的东西。俗物也一样。鲁国大贵族季氏,已经富过国君,可仍不知足。孔子的学生冉求还帮着他敛财,向极端发展。孔子非常生气,说这小子已经跟我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了,弟子们,敲着大鼓去讨伐他。(《论语·先进》)

人也一样。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泰,端正自然。君子端正自然而不显得骄矜,小人骄矜而不显得端正自然。君子的端正来自修养,小人的端正则是做出来的。小人拿腔拿调,给人以刻意追求和突出,很偏激。有的女人也常常陷于偏激,“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对她亲近,她就撒娇不讲理;对她稍微疏远,她就心生怨恨找你的茬儿。

爱也一样。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爱的时候,恨不得他永远活下去;厌的时候,恨不得他立马死掉。一会儿要他活,一会儿要他死,整个一迷惑。这是感情上的偏激。

别看孔子讲了这许多,他自己也不能完全避免偏向。

鲁国有位叫子桑伯子的人,与孔子一样办学授徒。孔子前去拜访他。子桑伯子没有穿戴好衣帽就出来见孔子。离开后,学生问孔子:夫子您为什么要拜访子桑伯子呢?孔子答:他的质地好但修饰太差,我打算劝他加强一下修饰。学生问子桑伯子:先生您为什么要接待孔子呢?子桑伯子答:他的质地好但修饰过于烦琐,我打算劝他减轻一下修饰。(《孔子集语·杂事》)(www.daowen.com)

这是生活小节。在治政这样的大事上,偏向一方的现象也是常见的。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把太公吕望(姜子牙)封在齐国,把周公姬旦封在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紧挨着,两位国君的关系也非常友好。这天两个人一起谈论治国之道。太公望主张:尊重贤人,崇尚武功。周公旦主张:亲近亲人,崇尚恩爱。太公望说:用你这样的方针治国,鲁国从此要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会削弱,但后世拥有齐国的,也肯定不是你吕氏。后来,齐国日益强大,到了齐桓公手上,达到顶点,称霸天下,但传到第24代,齐国的统治者就由吕氏换成了田氏。鲁国日益削弱,到后来只能勉强生存在大国的夹缝中,传到第34代就灭亡了。(《吕氏春秋·长见》)

其实偏重的办法往往适得其反。西汉时,武帝运用严刑苛法控制国家,喜欢任用酷吏,各郡、封国的长官也大多以残暴的手段治理地方,结果小吏和平民对犯法越发不当回事。一时盗贼四起,无法镇压,调集军队进行围剿,仍不奏效。于是武帝颁布《沉命法》,规定:只要出现群盗事件,不能及时察觉,或者察觉了但未能全部捕获的,俸禄二千石官员以下直至小吏,其中主持缉盗事务的官吏一律处死。及此,小吏害怕被杀,即便发现了盗贼也不敢报告,因为不一定能够做到全部捕获。各郡长官因为害怕受到牵连,也不希望下属报告。于是盗贼越来越多,官府上下互相隐匿,以虚文应付,借以逃避《沉命法》。(《资治通鉴》卷21)越是加强越糟糕,武帝生生把一件正当事搞成恶性循环。

要克服偏向,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遵奉中道。

汉武帝的酷吏中有一人叫暴胜之,许多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是他处死的,各州郡的官吏很怕他。暴胜之来到渤海郡,听说当地人隽不疑贤明练达,便请来相见。隽不疑从容前往,暴胜之听说客人到了,鞋都没顾上穿好便急忙起身相迎。一番客套后,隽不疑说:我认为,作为官吏,过于刚强容易折断,过于柔弱则办不成事;应该在行使威势的同时,施以恩惠,如此才能建立功业,名声远扬。暴胜之对他的告诫深表赞同。(《资治通鉴》卷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