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第二层意思是实。
《朱子性理语类》说:“诚只是一个实。”(卷第六)实,充实无虚。由于诚解释为实,我们习惯上把诚叫实诚或者诚实。
实与真一样,也可以用上面说过的“一心之谓诚”来表达。只有一个心,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心便是真的;只有一个意,没有第二个意,这个意便是实的。就此而言,二者没有区别,都是唯一,叫真心实意。所以朱熹常常把它们合在一起讲:“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无妄,没有虚假。正是在这个词上,真与实有所侧重。真对应的是假,实对应的是虚。我们常说的不玩虚的,说的就是实打实。所以实又被表述为踏实、实在,形象地说就是脚踏实地。
朱元璋的谋臣、传奇人物刘基刘伯温讲过这样一件事。郑国有一个人,学习做雨伞,三年学成。不想天气大旱,几乎没有下过像样的雨,雨伞根本用不上。由于缺雨水,人们只好从河里汲水灌溉农田,汲水工具特别好卖。他赶紧改行,投师学习制作汲水工具。又用了三年,他掌握了这门手艺。不想气候又变了,雨下个不停,汲水工具派不上用场。幸好做伞的手艺没有忘,又改回来制作雨伞。没多久,盗贼蜂起。为了保护自己,人们纷纷穿上军装,士兵用的雨披也时兴起来,伞具反而用得少了。这人又动了改行的念头,想去学习打造兵器,可是年纪已经老了。
刘基 (清)上官周 绘
刘伯温感慨道:这与汉朝时候那位老人的情况一样啊。虽年龄不由人,受上天的制约,但学习技艺却完全由自己做主。这里有时机的问题,但也不能说自己没有过错。过去,广东那边有一个农人,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一连三年都赶上水涝,大家劝他把水排掉,改种旱地作物黍(shǔ)子(黄米),他不听,仍然坚持种稻。后来遭遇旱灾,也是三年。他的地因为供水好,水稻获得丰收。六年计算下来,丰歉相抵,尚有盈余。(刘伯温:《郁离子》)(www.daowen.com)
汉朝老人(应为周朝)是怎么回事?这是哲学家王充讲的。周朝时有个想当官的人,头发熬白了,也没能做成官,悲从心来,站在路边哭泣。有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一辈子都想做官,可是连一次都没被任用,如今头发白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伤心落泪。
又问:几十年之间,难道连一次做官的机会都没遇到吗?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学的是文,学成之后便去谋求官职,可是君王喜欢使用年纪大的人。这位君王死了,我的机会来了,没想到新君喜欢使用学武的人。于是我弃文习武,终于掌握了武略。谁知道这位君王又死了。继位的君王与先君有所不同,喜欢使用年轻人,而此时我已经老了。就这样,我一次都没有被任用过。(王充:《论衡·逢遇篇》)
刘伯温说得明白,周朝老人和郑国人固然不走运,但账最终还要算在他们自己头上。他们缺少一样东西,即实诚,也就是脚踏实地的精神。忽而这忽而那,就没个准主意,如此飘来飘去,怎么能够在社会上扎根呢?
孔子喜欢实诚人,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木讷,看上去发木,说话笨嘴拙舌。在他眼中,表达笨拙的人有君子相,“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相反,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则大为可疑:“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这样的人跟仁爱道德都快不沾边了,你说可怕不可怕。孟子也一样,说:“言无实不祥。”(《孟子·离娄下》)说话不实在的人早晚得倒霉。《中庸》也是这个观点,说:“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第11章)孔子说,收罗些隐僻观点,做些怪诞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记述他,但我绝不会这么做。意译过来就是,对那些通过故意炒作以吸引媒体的人,我绝不抬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