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为而治:中国古代治理的最高技巧

无为而治:中国古代治理的最高技巧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建文化天下,从治理上说,走的是无为而治的道路。无为而治的意思是尽量少地运用行政手段,甚至不动用行政权力即可达到治理目标。无为而治,为中国历代思想家和实践者所推崇,不只被道家奉为圭臬,也是儒家和法家所向往的理想治理方式。达到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就是舜了!他们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人们,什么是治理的最高技巧。

无为而治:中国古代治理的最高技巧

营建文化天下,从治理上说,走的是无为而治的道路。

无为而治的意思是尽量少地运用行政手段,甚至不动用行政权力即可达到治理目标。无为而治,为中国历代思想家和实践者所推崇,不只被道家奉为圭臬,也是儒家和法家所向往的理想治理方式。

我们看两个人。

一个是舜。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达到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就是舜了!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端正自己而坐在王位上罢了。

当时历山一带的人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里去耕田,结果一年后田界就恢复正常了。黄河边上的打鱼人相互争夺水中高地,舜到那里去打鱼,一年后大家就谦让年长的人了。东方的夷人制造出的陶器不结实,舜到那里去制造陶器,一年后制出的陶器就耐用了。孔子对此赞叹道:种地、打鱼、制造陶器本来不是舜的职责,但为了拯救败坏了的风气,他却亲自去做,舜确实是真正的仁厚啊,以亲身示范为民众做出榜样。所以说:圣人的品德能够感化人啊!这段记述出自《韩非子·难一》。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意思是舜做得很不错,但要是运用法,效果会更好。刘向所著《说苑·反质》《新序·杂事一》也谈到这件事,但不见孔子的这段评论。

(清刻)舜

舜的办法是通过自己的演示使民众接受仁义文化,从而自觉地去效仿实行,没有动用行政法律手段。他以德行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拥戴,使民众成为新民,所以无须再干什么,坐在那儿就成。(www.daowen.com)

一个是孔子。鲁国有个羊贩子沈犹氏,出售羊之前先让它饮水。当时市场风气也不好,牛马贩子大多不诚实,谎话张口就来。还有一位公慎氏,妻子淫荡,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还有一位慎溃氏,生活奢侈不说,还蛮横不讲理,谁也惹不起。这时孔子出任掌管国家治安和刑狱的大司寇,消息传来,沈犹氏停止了给羊注水,牛马贩子明码标价,公慎氏休了老婆,慎溃氏不敢再在鲁国继续居住。

孔子就职后,鲁国大贵族季孙氏和孟孙氏两家拆除了自己封地上的城墙。按照礼制,大夫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而这两家的城邑已然严重超标。齐国也归还了所侵占的鲁国土地。

孔子任大司寇不到2年,社会风气大变。道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拿回家;市场上没有人报虚价;在打猎和捕鱼这样的活动中,长者得到优先;看不到头发花白的人背着沉重的东西走路。这些都是实行教化的结果,单靠法律是办不来的。(《孔子集语·卷十二事谱上》)《新序·杂事一》也做了如上记载,并加了一句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过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的做法与舜一样。

对于舜和孔子的这类治理方式,《中庸》说:“《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第33章)《诗经·烈文》唱道:彰显美好德行,诸侯起而效仿。因此治理者一心一意地躬行教化,就会实现天下太平。《中庸》引用《诗经·烝民》,把这比为上天生化万物,那么大的动静却无声无息,赞道“至矣”,说这种表现体现着至高境界。

舜和孔子,一位是历史上的圣王,一位是儒家的圣人;一个是伟大的实践家,一个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人们,什么是治理的最高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