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守道:治国之道,德治为正

守道:治国之道,德治为正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瑀(清)刘源 绘这段话讲的就是治国之道。把政等同于正,意在强调治国最根本的就是走正道。德治就是最大的正道。他与大臣议论周朝和秦朝的治国得失,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没有罪过,秦始皇分别灭掉它们。司马光借题发挥,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说起,经过明帝、章帝,认为他们始终坚持仁政,广施恩德。

守道:治国之道,德治为正

唐朝太宗时,突厥势力遭受重创,突利可汗请求归降唐朝。太宗对身边大臣说:突厥强盛时,拥有百万兵马,侵凌中原,于是骄横放纵而失去民心。如今请求归附,如果不是穷途末路,能这么做吗!我听到这个消息,又高兴又畏惧。为什么呢?突厥的衰败就是大唐边境的安宁,所以高兴。然而我一旦违背治国之道,届时也会像突厥一样,能不畏惧吗!希望你们不惜直言苦谏,来弥补我的不足。(《资治通鉴》卷192)

唐太宗从“道”的高度思考治国理政,这是他能够开创大唐盛世的根本原因,也是他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治国之道?

大学》说:“《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第10章)《康诰》,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楚书》,春秋时期楚国的史书。舅犯,名狐偃,字子犯,就是上面提到的老臣狐突那两个追随重耳逃亡的儿子中的一位,他是重耳的舅舅,故史书称其舅犯。这句话的意思是,《康诰》说:命运是没有常规的。坚持善就可以得到命运的垂青,不坚持善就会失去支持。《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的东西,唯有把善当作法宝。舅犯说:逃亡者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的东西,只能把人当亲人来爱作为法宝。

萧瑀 (清)刘源 绘

这段话讲的就是治国之道。关于治国之道,孔子有四个字:“政者,正也。”(《论语·颜渊》)为政,就是正。把政等同于正,意在强调治国最根本的就是走正道。何为正道?德治就是最大的正道。《大学》这里说的善和仁,便是德治的表现。所谓的以善治国、以仁治国、以孝治国、以礼治国、以信义治国,等等,都是德治的具体形式。(www.daowen.com)

这也是唐太宗的认识。他与大臣议论周朝秦朝的治国得失,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没有罪过,秦始皇分别灭掉它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向背却不一样。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诈和暴力,这就是长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说夺取天下或许可以凭借武力,治理天下则不可以不顺应民心。(《资治通鉴》卷192)

当时一个名叫马周的官员上书议政,谈到历史教训,说汉朝能够延续400年,其中的原因在于“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而汉朝之后的王朝,时间长的60年,短的只有20多年,原因是“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资治通鉴》卷195)意思是汉朝推行仁孝治国,能够做到以恩惠凝聚人心,百姓不能忘怀;而其他王朝对人民没有恩德,基础不牢固。其实以仁政换人心在时间上并不对等,一代仁政往往能够换来几代人心。

可作补充说明的是下面这两件事。东汉末年,孙权上书,向魏王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取代汉朝,即位称帝。曹操把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没有接受。司马光借题发挥,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说起,经过明帝、章帝,认为他们始终坚持仁政,广施恩德。到了和帝,刘氏政权开始出现乱政,但仍然能够挺下去,原因就在于前人遗留的恩德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一直念刘氏的好。(《资治通鉴》卷68)东汉历经12代皇帝,共195年,光武帝、明帝、章帝3代,合起来64年,就是说3代施恩,9代受惠,64年积累,影响131年。真是投入少、产出大。

东汉继承的是西汉衣钵。西汉文帝时,梁国太傅贾谊上疏说:天下,是一个大器物;人们放置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天下的情势,与放置器物没什么两样,完全看天子怎样安排。商朝的汤王、周朝的武王把天下置于仁、义、礼、乐之上,子孙相传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天下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几乎祸及自身,而子孙遭到灭绝,这是有目共睹的;这里的是非得失清清楚楚,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资治通鉴》卷14)

汉朝走的是正道,唐朝走的也是正道,这两个朝代在治国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被誉为汉唐气象,始终是中国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