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治国的前提:战国时期齐家与治国的重要关联

治国的前提:战国时期齐家与治国的重要关联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国的前提在齐家。通过战争或者合并,一些强大的氏族征服了其他氏族,建立起国家,成为统治集团,在这里,国就是这个氏族的国,家与国是一回事。战国时期有个名将叫吴起,他也是政治改革的先驱者。齐家与治国是相通的。第三个方面,治国之道是齐家之道的推移和扩大。杨继盛上书反对,提出十不可、五大谬,结果被关进监狱,被贬官赶出京师。

治国的前提:战国时期齐家与治国的重要关联

治国是外治的第三个环节,是把修身成果推向外部世界的第二步,或者说是个人的第二个大实践。

治国的前提在齐家。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国以家为根本。

上文提过,古代的家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宗族,一个是家庭。宗族其实是氏族。所谓氏族,是由具有血亲关系的人组成的群体,是原始的大家庭。现在我们常说的500年前是一家,指的就是它,续家谱续的也是它。这种家尊奉同一个祖先,后代使用同一个姓氏。氏族是最初的社会组织,它先于国家。通过战争或者合并,一些强大的氏族征服了其他氏族,建立起国家,成为统治集团,在这里,国就是这个氏族的国,家与国是一回事。譬如周朝,宗族姓姬,推翻商朝取得政权后,将其子弟封往四方,建立诸侯国,形成以天子为中心、诸侯国环卫四周的政体,即所谓的天下一家。家庭比宗族小,是其中的小单位,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最后成形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由于金属工具和耕牛的推广,一家一户的农耕经营逐渐发展起来,家庭这才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由于宗族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最稳定、最重要的组织,孟子说:“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家是国的根本。《周易》也说:“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传》)家里的关系理顺了,天下也就安定了。

第二个方面,治国由齐家起步。

战国时期有个名将叫吴起,他也是政治改革的先驱者。还是早先在家里的时候,他拿起一条丝带给妻子看,吩咐道:你给我织一条丝带,要跟这条带子一样。妻子织好了带子,双手奉上,这条丝带织得比原来的那条带子好。不料吴起脸一沉,问:我吩咐得明明白白,命你按照那条带子来织,而今你却织得这样漂亮,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妻子辩解道:用的材料跟那条带子一样,只不过特别下了功夫,所以更好看一些。吴起说:这不是我所要求的。于是叫她穿好衣服,打发她回家,把妻子休掉了。妻子的父亲来找吴起,请求他让女儿回到吴家。吴起说:我家从来没有空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吴起从政后,为魏国镇守西河郡。秦国在边境上建了一个岗亭,对魏国农人威胁很大,弄得人心惶惶,而攻打它又不值得征调军队。于是吴起把一根车辕倚在北门外,发布命令说:能够把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的人,赐上等田地和上等住宅。哪有这么好的事?谁也不动窝,终于有一个人决定赌一把,按照命令做了,吴起便赏给他上等田地和上等住宅。过了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命令道:谁能够把赤豆搬到西门外,可以得到同样的赏赐。人人都抢着去搬运豆子,不干才傻呢。接着吴起发布命令:明天将进攻那座岗亭,能够第一个登上亭子的人,奖国大夫的爵位,并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第二天只用了一个早晨,岗亭就被拔除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齐家与治国是相通的。(www.daowen.com)

第三个方面,治国之道是齐家之道的推移和扩大。

关于这方面,《大学》讲得很透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第9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家,是说不能教育家人却能教育别人的事情,还从来没有过。所以有志者未出家门就受到了治国方面的训练:对父母的孝敬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来事奉上级;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来管理民众。

这句话是从《论语》的相关论述化来的。《论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做人讲究孝顺父母和遵从兄长,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见到;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还不曾有过。孝子贤孙一定是遵守规矩的良民。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孝父和尊兄,是仁爱的根本。还说:“孝慈则忠。”(《为政》)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他们就会效忠。

家庭不仅为国家提供赋税、劳役、士兵、管理人才,还为国家提供基本秩序。

明代世宗朝出了位名臣杨继盛。他少年丧母,在哥哥的关照下,得以进入私塾读书。在他考中秀才准备继续深造时,哥哥染上瘟疫,他中断学业回家服侍。几年后杨继盛中了举人,但会试受挫,只好进国子监复读。哥哥觉得这么混在一处过日子太亏,竟然擅自决定分家。后来杨继盛在京城找到了一个教书席位,有了收入,对哥哥说,当初答应分家,是不想连累他,现在有能力养家了,请兄长同意一起过,于是两家又合为一家。杨继盛踏上宦途后,一路顺风,做到兵部员外郎。当时朝廷与蒙古瓦剌部关系紧张,负责作战的大将军仇鸾兵败求和,答应在张家口开设马市。杨继盛上书反对,提出十不可、五大谬,结果被关进监狱,被贬官赶出京师。仇鸾失势,杨继盛官复原职,依然耿直好言,上书弹劾奸相严嵩,列出十大罪状、五大奸邪,结果又被打进监狱,受刑后处死,终年40岁。他临刑吟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他带着一腔浩气、化作一缕忠魂走了。穆宗即位,给杨继盛平反,赠谥号“忠愍”。齐家,他恪守孝悌;治政,他遵循忠义,是移孝致忠的典范。(《明史·杨继盛传》)

《大学》对此信心十足:“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第9章)只要你心里装着爱,即使不能完全达到治国要求,也不会差多少。谁也不可能先学会养孩子再去嫁人。

一个优秀的从政者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