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修身的前提:正心与修身的关系

修身的前提:正心与修身的关系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八目的第二阶段,称外治。修身是外治的第一个环节。修身就是清除身上假的、恶的、丑的东西。修身的前提是正心。否则不要说擦拭自己了,就是连修身的念头都不会有。所以《中庸》说:“修身以道。”燕国无法忍受他的肆意欺侮,联合诸侯讨伐齐国。太宗好奇,追问是从事哪项工作的小吏。事情不大,却反映出了修身与正心的关系。

修身的前提:正心与修身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八目的第二阶段,称外治。

与八目的第一阶段内修相比,仅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它们一个表现于内,在人的思想意识中进行;一个表现于外,在物质性活动中展开。一个是修,以道理来整修自己(不知道现在常说的修理一词是不是与此有关);一个是治,从自身开始,把治理推向治家、治国、治天下。再一个区别是在“三纲”的至善方面,内修偏重于明明德,外治偏重于亲民。

治理是一种物质性活动,用现代话语表达为实践。

现在我们看修身。

修身是外治的第一个环节。修,擦拭,把脏东西去掉。修身就是清除身上假的、恶的、丑的东西。

修身的前提是正心。心摆正了,回到良知上来,以道理论是非,这样才能确立标准,分出真假、善恶、美丑,从而去掉假恶丑。否则不要说擦拭自己了,就是连修身的念头都不会有。所以《中庸》说:“修身以道。”(第20章)以道理来修养自己。

雁塔圣教序碑(唐)褚遂良 书(www.daowen.com)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国君齐闵王,狂妄自大,毫无自知之明。燕国无法忍受他的肆意欺侮,联合诸侯讨伐齐国。齐闵王兵败,逃到临近的卫国,他似乎并不在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散步时他问公玉丹:我出走他国,始终也没想清楚其中的缘由,你说是因为什么?公玉丹做出惊讶的样子,说:咳,我以为您早就明白了呢,原来还在琢磨。这里的道理明摆着,您之所以逃亡,是因为您贤明啊,诸侯个个嫉妒您,所以联起手来赶您走。一语说到齐闵王心坎上,齐闵王不由感慨地长叹一声说:贤明的人难道就该受苦吗?公玉丹答:大王您实在了不起,身居卫国却毫不在意,依然神采奕奕。齐闵王说那是,我的腰带已经加长三次了。从此齐闵王越发傲慢,根本不把卫国君主放在眼里,结果被赶出了卫国,跑到莒地。这时楚国派淖齿率军前来帮他,担任相国。淖齿反水,抓住齐闵王,抽出他的筋,将其挂在庙堂的大梁上,从早晨到晚上把齐闵王活活折磨死了。

记述这件事的《新序》说:齐闵王丢掉自己的国家四处流亡已经很惨了,就这样还自以为贤明,实在太可悲了。(杂事五)

齐闵王至死也没能摆正自己的心灵,始终活在自大狂的状态中,所以根本不能分清是非,完全被假恶丑所蒙蔽,明明是自己造的孽,却一股脑儿推给别人,这样的心态怎么会想到修身呢?

说个相反的例子。唐朝接替隋朝,连隋朝的一些官员也接收下来。唐太宗曾当着大臣们的面询问一个叫张玄素的人在隋朝当什么官,回答是县尉。接着问在当县尉之前干什么?答九品之外未入流,也就是充任吏。太宗好奇,追问是从事哪项工作的小吏。张玄素羞愧万分,面如死灰,出了殿门连脚都迈不动。谏议大夫褚遂良上书说:君主能够尊重臣下,臣子才能尽心竭力。张玄素虽然出身寒微,但陛下重视他的才能,擢升他官至三品,辅佐太子,怎么可以当着众人之面穷追他的出身呢?毁弃往日的恩宠,造成一朝的羞耻,使他心怀不安,又怎么能责成人家尽忠效节呢?太宗答道:我也非常后悔问这些话,你的奏疏正与我的心思相契合。(《资治通鉴》卷195)

事情不大,却反映出了修身与正心的关系。唐太宗正因知理,是非观明确,才会后悔,也才能接受褚遂良的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