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格物:内修、学习的第一环节|《大学》《中庸》导读

格物:内修、学习的第一环节|《大学》《中庸》导读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物是内修的第一个环节,学习从格物开始。格物也是整个八目的起点。朱熹的回答是肯定的。理是形而上者,没有形状,是非物质性的东西,其实就是仁义礼智信一类的道理,总体上叫“太极”,也称作“道”,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气的最大功能是造作,也就是产生万物。以上大致就是朱熹的世界观。

格物:内修、学习的第一环节|《大学》《中庸》导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可以分成两大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第一阶段,称内修,偏重于明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二阶段,称外治,偏重于亲民;修身比较特殊,是内修的终点,同时又是外治的起点,地位格外重要,既可以划入内修也可以划入外治。人们喜欢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列在一起,简称修齐治平。

用今天的眼光看八目,内修大致对应的是学习,外治大致对应的是实践。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实际生活中则是交错进行,是边学习边实践,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格物是内修的第一个环节,学习从格物开始。格物也是整个八目的起点。

什么是格物?

朱熹这样解释:“格,至也。物,犹事也。”(《大学章句集注》)格,到达;物,事物;格物就是接触事物。然而这只是一个笼统说法,事物有形有色,有里有外,有过去有现在,格物究竟格什么?为此朱熹紧接着又说:“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就是吃透事物中的理,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最深奥的地方也要到达。

朱熹

理,本指石头上的纹脉走向,后引申为条理、道理、秩序,表示没有形体即抽象的东西。《周易》叫“形而上”,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上传》)。超出形体之上的称为道。“穷至事物之理”的理就是这样的道理。

问题是所有事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

朱熹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涉及朱熹的世界观。(www.daowen.com)

朱熹以形状为界限,分出两种最原初、最基本的东西,一种叫“理”,另一种叫“气”。理是形而上者,没有形状,是非物质性的东西,其实就是仁义礼智信一类的道理,总体上叫“太极”,也称作“道”,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由于理的这种本原地位,人们称它为天理。理具有唯一性,天上、人间只有一个理、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单一的仁义礼智信的准则。朱熹曾把理比作光,书桌上有光亮,刀剑上有光亮,事物不同,但映射的是同一个光。理永恒不变。虽然时间在流逝,一代人走了,一代人来了,一个朝代兴起了,一个朝代灭亡了,但理依旧是那个理,一点没变。如果用《大学》的术语来表达,理就是“至善”。

气就不同了,是形而下者,有形体,是具体的,可以感觉到,譬如春天的气息温暖厚重,冬天的气息寒冷严酷。虽然气属于有形体的物质,但与事物不完全一样,事物是定型的,气的形体则游移不定。

由于理是完全抽象的东西,而抽象是无法自己立足的,必须依附在有形的东西上面,所以理附着于气。依附就是介入,所以气包含着理,二者结合在一起。

气的最大功能是造作,也就是产生万物。它极不安分,不停地动来动去,表现为阴阳两种气不断摩擦,磨来磨去,便磨出许多渣滓,久而久之,渣滓便聚结为物质。由于渣滓的粗细程度不同,所以所形成的物质也就不同,天地、人、万物就是这么来的。那么理呢,它干什么去了?到天地、人、万物中去了。因为气包含着理,当气形成物质时,理也就跟着一块儿进入了。所以物质,不管是人还是物,是社会事物还是自然事物,天生就包含着理,也就是说,理自始至终贯穿天地、人及万物,是其精神实质。

格物要格的就是这个理,就是把理找出来,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对象。

理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具体规则构成。儒家倡导的“四德”“五常”就是这样一些规则,朱熹称之为“四理”和“五理”。四理是仁、义、礼、智,加上一个信,就是五理。四理、五理是大规则,可以分出许多中规则,从中又可以继续分出小规则。孝敬、慈爱、清廉、忠诚、自爱就属于这样一些二三级规则。理的体系既是道德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以上大致就是朱熹的世界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世界观不是科学世界观,而是哲学世界观,用科学来衡量不能成立,但在哲学上、在道理上是可以讲通的。

格物是泛说,涉及面极广,凡是可以作为认识对象的都包括在内。下面我们从人、事、物件、经历四个方面看一下如何通过格物获得对道理的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