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与中庸:立人之道

大学与中庸:立人之道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亲民的亲,北宋大儒程颐解作“新”,谓之“新民”,《大学》第三章专门讲新民的问题,似乎是对程颐之说的证实。程颐之谓新,意在革新民心民风,也就是北宋大儒张载宣示的“为生民立命”,打造民族性。止于至善的止,其古字是人脚形状,止于即立足于;至善,尽善尽美;止于至善就是立足于尽善尽美。总之,以至善为本,人才能在世界上站住脚。大学就是让人明白这一点。

王夫之

通常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作“三纲”。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它们贯穿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把这一关系比作网,三纲是网上的大绳,八目是网眼,拉起大绳,网眼就张开了;又比作衣服,三纲是衣领,八目是衣幅,提起领子,衣幅就展开了。(王夫之:《四书笺解》)

明明德的两个明,前面的是动词,显示、放大之意;后面的与德构成词组,指高明圣王创建的德行,延伸为好品德。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美德。

亲民的亲,北宋大儒程颐解作“新”,谓之“新民”,《大学》第三章专门讲新民的问题,似乎是对程颐之说的证实。程颐之谓新,意在革新民心民风,也就是北宋大儒张载宣示的“为生民立命”,打造民族性。

止于至善的止,其古字是人脚形状,止于即立足于;至善,尽善尽美;止于至善就是立足于尽善尽美。止作为人足也可以解为行进,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尽善尽美。如果说前者侧重的是出发点,那么后者侧重的就是目的地,意思差不多,哲学语言表达为本原,也就是《大学》在讲这句话的第一章中所言的“物有本末”的“本”。

明明德和亲民体现的其实就是这个本。发扬光大道德,把自己身上的美好彰显出来,是至善;用美好去革新民心民风,改造社会也是至善,所以三纲实为一纲。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大学以至善为本,抓住这个本,就把握住了大学这门大学问的机枢;一个是人生以至善为本,抓住这个本,就把握住了人生的关键

至善是抽象说法,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各种根本道理或规则。(www.daowen.com)

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太美了,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答:国宝在于恩德而不在于险要(“在德不在险”)。当初三苗氏部落,东面有洞庭湖,西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灭亡了。夏朝君主桀所居住的地方,东边是黄河、济水,西边是泰华山,南面是伊阙山,北面是羊肠坂,但由于不实行仁政,被商朝的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东边是孟门,西边是太行山,北面是常山,南面是黄河,同样因为不施德政,被周武王杀了。可见,国宝在于恩德而不在于地利。如果国君您不修仁义,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将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道:说得对。(《资治通鉴》卷1)这说的是治国理政方面的至善。

还是吴起的事例。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担任这个职务,吴起不高兴,跟田文叫板:统领三军,鼓动士兵以战死为光荣,使敌国不敢图谋,您比我吴起怎样?田文答:我不如你。吴起又问:管理百官,亲善民众,充实仓库,您比我吴起怎样?田文答:我不如你。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行动,韩国、赵国跟从听命,您比我吴起怎样?回答仍旧是我不如你。吴起奇怪了:既然这三项您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凭什么?田文看了吴起好一会儿,反问道:国君年幼,国家前途未卜,大臣心存疑虑,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非常时刻,是把国家托付给您,还是托付给我?吴起默不作声,良久才说:还是托付给您。(《资治通鉴》卷1)这说的是人才方面的至善,德优先于才。

孔子曾列出为人处世的六个根本:做人以孝道为根本,处理和参与丧事以尽哀为根本,上战场以勇敢为根本,管理国家以农业为根本,延续事业以立嗣(选择接班人)为根本,生财以实干为根本。孔子说:这六个根本确定下来,人就有站立的地方了。(“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矣。”)(《说苑·建本》)

这说的是为人处世方面的至善。

总之,以至善为本,人才能在世界上站住脚。

大学就是让人明白这一点。“《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大学》第3章)诗中唱道:京城及其周边,是民众向往的地方。又唱道:绵绵蛮蛮叫着的黄鸟,选择山丘角落栖息。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应该在何处驻足,难道人连鸟儿都不如,不知道在何处立身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