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细菌染色方法及步骤-电镀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手册

细菌染色方法及步骤-电镀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手册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化池中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的机体,尤其是细菌是无色透明的。通常用染料将菌体染上颜色以增加反差,便于观察。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它可以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6)用吸水纸吸掉水滴,置标本片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的物后用高倍镜观察,注意细菌细胞的颜色,绘出细菌的形态图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细菌染色方法及步骤-电镀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手册

生化池中的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的机体,尤其是细菌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微生物体与其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若增加反差,微生物的形态就可看得清楚。通常用染料将菌体染上颜色以增加反差,便于观察。微生物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的,细菌等电点的pH值在2~5之间,在中性(pH值等于7)、碱性(pH值大于7)或偏酸性(pH值为6~7)的溶液中,细菌的等电点均低于上述溶液的pH值,所以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多用碱性染料染色。碱性染料有美蓝、甲基紫、结晶紫、龙胆紫、碱性品红、中性红、孔雀绿和番红等。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它可以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一)革兰氏染色

1.原理 细菌细胞经草酸铵结晶紫染及碘液媒染后,在细菌壁及细胞膜上结合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分子交联度紧密,故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收缩,将结晶紫-碘的复合物阻留在细胞壁上而使细胞呈蓝色,复染亦不上色。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低且结构松散,与酒精反应后肽聚糖不易收缩,同时其脂类含量多且位于外层,酒精易将细胞壁溶出较大的空洞或缝隙,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被溶出细胞壁,脱去初染颜色,从而被沙黄复染液染成红色。

2.仪器及材料

(1)显微镜、接种环、载波片、酒精灯、擦镜纸、吸水纸。

(2)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碘液、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沙黄复染液。

(3)菌种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3.步骤

(1)细菌的单染色步骤。标片的制作应执行无菌操作,接种环取菌前应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如图17-11所示。

标片的制作及细菌染色操作过程如图17-12所示。

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正面边角作个记号,按无菌操作的方法取一小滴菌液于载玻片中央(如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则滴一滴无菌蒸馏水于载玻片的中央,从斜面挑取少量菌种与载玻片上的水滴混匀),在载玻片上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积不宜过大。

978-7-111-30903-1-Part03-76.jpg

图17-11 接种环的灭菌

978-7-111-30903-1-Part03-77.jpg

图17-12 标片的制作及细菌染色操作过程

2)干燥。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可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但不宜在高温下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水会使菌体变形。

3)固定。将已干燥的涂片正面向上,在微小的火焰上通过2~3次,以载玻片与手接触感到稍微烫手即可,由于加热使蛋白质凝固而固着在载玻片上不易脱落,同时固定也可使标本容易着色。

4)染色。在载玻片上滴加染色液(石碳酸复红、草酸铵结晶紫或美蓝任选一种),使染液铺盖涂有细菌的部位作用约1min。

5)水洗。倾去染液,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或用洗瓶小股水流冲洗,避免直接冲在涂面上,直至流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吸干。将载玻片倾斜,用吸水纸吸去涂片边缘的水珠,注意勿将细菌擦掉。

7)镜检。用显微镜观察,并用铅笔绘出细菌形态图。

(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步骤

1)取两种菌种,均以无菌操作,分别做涂片、干燥、固定。方法均与简单染色的相同。

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min,水洗。

3)加革氏碘液媒染1min,水洗。

4)斜置载玻片于一烧杯之上,滴加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脱色,至流出的乙醇不现紫色即可,随即水洗。为了节约乙醇,可将乙醇滴在涂片上静置30~45s,水洗。

5)用沙黄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

6)用吸水纸吸掉水滴,置标本片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的物后用高倍镜观察,注意细菌细胞的颜色,绘出细菌的形态图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如图17-13所示。

978-7-111-30903-1-Part03-78.jpg

图17-13 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染色关键:染色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果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若脱色不够,则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

4.结果记录 革兰氏染色结果记录表如表17-1所示。

表17-1 革兰氏染色结果记录表

978-7-111-30903-1-Part03-79.jpg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1.原理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2.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孢杆菌(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丰厚的荚膜。

(2)染色液和试剂法染色液、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黑素、质量分数为6%的葡萄糖水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甲基紫水溶液、甲醇、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玻片搁架、擦镜纸、显微镜等。

3.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色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拖展,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为灰色,菌体为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为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质量分数为6%的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孢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拉向玻片的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

3)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min后立即倾去甲醇。

5)干燥。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

6)染色。用甲基紫染1~2min。

7)水洗。用自来水轻洗,自然干燥。

8)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为灰色,菌体为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4)Tyler法

1)涂片。按常规法涂片,可多挑些菌体与水充分混合,并将黏稠的菌液尽量涂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

2)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染色。用Tyler法染色液染5~7min。

4)脱色。用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冲洗2遍),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1~2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CuSO4结晶的形成。

5)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观察完毕后注意用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

结果:背景为蓝紫色,菌体为紫色,荚膜无色或为浅紫色。(www.daowen.com)

4.结果 绘出胶质芽孢杆菌的形态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

5.注意事项

(1)加盖玻片时不可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

(2)应用干墨水法时,涂片要放在火焰较高处用文火干燥,不可使载玻片发热。

(3)在采用Tyler法染色时,标本经染色后不可用水洗,必须用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冲洗。

(三)细菌的芽孢染色

1.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器材

(1)活材料:培养18~36h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或者枯草杆菌。

(2)染色液和试剂:质量分数为5%的孔雀绿水溶液、质量分数为0.5%的番红水溶液。

(3)器材: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滴管、载环片搁架、接种环、擦镜纸、镊子、显微镜等。

3.方法

(1)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

1)制备菌液。加1~2滴无菌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的菌体于试管中并充分混匀,制成浓稠的菌液。

2)加染色液。加质量分数为5%的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加热。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烧杯),加热15~20min。

4)涂片。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数环菌液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涂片,晾干。

5)固定。将涂片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

6)脱色。用水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7)复染。加番红水溶液染色5min后,倾去染色液,不用水洗,直接用吸水纸吸干。

8)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

结果: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和菌体为红色。

(2)Schaeffer与Fulton氏染色法

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染色:加质量分数为5%的孔雀绿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放在铜板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气时开始计算时间,约维持15~20min,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4)水洗:待载波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5)复染:用番红水溶液染色5min。

6)水洗:晾干或吸干。

7)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结果:芽孢呈绿色,菌体为红色。

4.实验结果 绘出所用材料的芽孢和菌体的形态图。

5.注意事项

(1)供芽孢染色用的菌种应控制菌龄,使菌体既有大量芽孢而又未完全脱落。

(2)用改良法时,若欲得到好的涂片,首先要制备浓稠的菌液,其次是从小试管中取染色的菌液时,应先用接种环充分搅拌,然后再挑取菌液,否则菌体沉于管底,涂片时菌体太少。

(四)细菌的鞭毛染色

1.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2.器材

(1)活材料:培养12~16h的水稻黄单胞菌、黏质赛氏杆菌或荧光假单细胞菌斜面菌种。

(2)染色液和试剂:A液为硝酸银染色液,B液为染色液、香柏油和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玻片搁架、镊子、接种环、显微镜。

3.方法

(1)镀银法染色

1)清洗载玻片。选择光滑无裂痕的载玻片,最好选用新的。为了避免载玻片相互重叠,应将其插在专用的金属架上,然后将载玻片置于洗衣粉过滤液中(洗衣粉煮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煮沸20min,取出稍冷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再放入浓洗液中浸泡5~6天,使用前取出载玻片,用自来水冲去残液,再用蒸馏水冲洗,将水沥干后,放入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中脱水。

2)菌液的制备及制片菌龄较老的细菌容易脱落鞭毛,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在新配制的牛肉蛋白胨培养基斜面上(培养基表面湿润,斜面基部含有冷凝水)连续移接3~5代,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最后一代菌种放在恒温箱中培养12~16h,然后用接种环挑取斜面与冷凝水交接处的菌液数环。将挑取的菌液移至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使菌液呈轻度浑浊,将该试管放在37℃恒温箱中静置10min(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鞭毛会脱落),让幼龄菌的鞭毛松展开,然后吸取少量菌液滴在洁净的载波片一端,立即将载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地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菌液。将涂片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用于鞭毛染色的菌体也可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是将质量分数为0.3%~0.4%的琼脂牛肉膏培养基熔化后倒入无菌平皿中,待凝固后在平板中央点接活化了3~4代的细菌,恒温培养12~16h后,取扩散菌落的边缘制作涂片。

3)染色。操作步骤如下:

①滴加A液,染4~6min。

②用蒸馏水充分洗净A液。

③用B液冲去残液,再加B液于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约维持0.5~1min(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载玻片出现干涸区)。

④用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4)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

(2)改良Leifson染色法

1)清洗载玻片,方法同前。

2)配制染料:染料配好后要过滤15~20次后染色效果才好。

3)菌液的制备及涂片。

①菌液的制备方法同前。

②用记号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划分3~4个相等的区域。

③放1滴菌液于第一个小区的一端,将载玻片倾斜,让菌液流向另一端,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菌液。

④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染色。

①加染色液于第一区,使染料覆盖涂片,隔几分钟后再将染料加入第二区,依此类推(相隔时间可自行决定),其目的是确定最合适的染色时间,而且节约材料。

②水洗:在没有倾去染料的情况下,用蒸馏水轻轻地冲去染料,否则会增加背景的沉淀。

③干燥:自然干燥。

5)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观察时多找一些视野,不要企图在1~2个视野中就能看到细菌的鞭毛。

结果:菌体和鞭毛均被染成红色。

4.结果 绘出鞭毛菌的形态图。

5.注意事项

(1)镀银法染色比较容易掌握,但染色液必须每次现配现用,不能存放,比较麻烦。

(2)Leifson染色法受菌种、菌龄和室温等因素的影响,且染色液需经15~20次过滤,要掌握好染色条件,必须经过预备实验。

(3)细菌鞭毛极细,很易脱落,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仔细小心,以防鞭毛脱落。

(4)染色用载玻片干净、无油污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先决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