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滤膜的化学材料(化学稳定性、亲水性)可以用来制造超滤的材料很多,有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腈(PAN)、聚氯乙烯(PVC)等。20世纪90年代初,聚醚砜材料在商业上取得了应用,而20世纪90年代末,性能更优良的聚偏氟乙烯超滤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行业。因此,聚偏氟乙烯和聚醚砜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超滤膜材料。当超滤用于水处理时,其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和亲水性是两个最重要的性质。化学稳定性决定了材料在酸碱、氧化剂、微生物等作用下的寿命,它还直接关系到可以采取的清洗方法;亲水性则决定了膜材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程度,影响膜的通量。
聚偏氟乙烯(PVDF)的特点如下:
(1)化学稳定性。聚偏氟乙烯(PVDF)的化学稳定性优异,耐受氧化剂(次氯酸钠等)的能力是聚醚砜、聚苯乙烯等材料的10倍以上。在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和有机物污染往往是造成超滤不可逆污堵的主要原因,而氧化剂清洗则是恢复通量最有效的手段。
(2)亲水性。亲水性好的膜材料不容易被污堵,污堵后也容易清洗恢复。目前亲水性仅用接触角来衡量,接触角值越小,表明材料越亲水;接触角值越大,表明材料越疏水;当接触角值等于零时,表明液体(水)能浸润固体表面。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用接触角来评价膜的抗污染性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于一方面接触角的测量数据本身不够准确,它受到被测材质表面的光滑程度、水的纯度以及测定技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浓差极化等问题突出时,膜本身性质的影响则退居其次。
2.超滤膜丝的微观结构和孔径
(1)超滤膜的不对称结构。膜通常采用不对称结构,即由致密的皮层和多孔的支撑层构成,通常支撑层的孔径要比皮层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这种结构有以下的优点:①致密的皮层提高了过滤的精度;②多孔的支撑层降低了过滤的阻力,并且使穿过皮层的微小杂质被截留的几率降低到最小。这些优点使超滤基本实现了表面过滤,清洗恢复性比微滤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其长期通量更稳定。
(2)超滤膜的孔径。超滤膜的孔径有很多种测定和表征方法。其中泡点法是实施最为简便的一种。泡点法理论基础是毛细现象。有如下的定量公式:
式中 P——泡点压力,把膜浸入到水中,逐渐增加膜一侧的气压,当观察到气泡连续从膜的另一侧逸出,此时的气压就是泡点压力;
δ——液体(水)/空气的表面张力;(www.daowen.com)
θ——液体(水)—固体(膜)的接触角;
D——毛细管的直径(孔径)。
泡点法测得的是膜上的最大孔径,膜孔径越小,泡点压力越大。理论上,这个关系和膜的材质无关。这一原理在超滤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完整性检测。在超滤膜的一侧为液体(水),另一侧通入压缩空气,通过观察气体侧压力下降的速率,或者观察液体侧是否出现连续气泡,来判断膜的完整性。
3.完整性检测方法
(1)气泡观察法。将膜组件中充满测试所用的液体,使膜完全浸润,膜丝所有的孔都充满了液体。在膜组件的进水侧缓慢通入无油压缩空气,且逐渐提高进气压力,同时通过观察产水侧是否有气泡连续溢出(产水阀门处于打开状态)。当产水侧观察有气泡溢出时,记下进水侧通入空气的压力值,此值即为该膜组件的泡点压力。通常通入空气的压力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2.5×105Pa。如果测得的泡点压力小于2.5×105Pa,则表明膜丝或者组件存在泄漏点。气泡观察法如图11-1所示。
(2)压力衰减法。将膜组件中充满测试所用的液体,使膜完全浸润,膜丝所有的孔中都充满了液体。在膜组件的进水侧缓慢通入无油压缩空气(产水阀门处于打开状态),逐渐提高进气压力至设定值(2.5×105Pa)。最初时,进气侧的水会受压穿过膜壁进入产水侧,因此会有一定量的液体排出(大约会持续2min)。等待压力稳定在设定值时,将进气关闭(产水阀门处于打开状态),并密封进气侧保持测试压力,静止保压10min。此时组件的进水侧充满带压的空气,并与外界隔绝,产水侧充满水,且与大气相通。若保持压力测试10min后进气侧压力降不大于0.3×105Pa,则表明膜元件完整,没有缺陷,若压力降大于0.3×105Pa,则表明膜元件有断丝或泄漏等。
图11-1 气泡观察法
压力保持测试既可以针对单个组件进行,也可以针对整套装置或分组进行,是一种在现场简便易行的方法。压力衰减法如图11-2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