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2月,有几位探险者像着了魔似的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山区搜寻一种传说中的美丽的鸟——山区雉。他们不知翻过多少山头,穿越多少密林,终于,一位探险者捕获了一只美丽而不知名的鸟。这只鸟全身羽饰金黄,像披着一件丝绸锦衣。它的尾羽非常发达,最外侧的两根长达0.6米,并缀有白斑和美丽的V字型赭斑,其余14根尾羽,在每根长长的羽轴两侧生着细丝状的羽片。这种鸟大小似公鸡,脚十分强壮。因此,探险者们认为它就是他们要找的山区雉。
这一发现引起不小的轰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这种鸟。研究后发现,这种鸟的外形很像雉类,如体形大小相近,腿粗壮,有发达的脚趾和长而直的爪,但是它们身体的内部结构不同。这种鸟有一个原始的鸣管和一条较长的胸骨,说明这种鸟更像是鸣禽。但是,这种鸟锁骨退化,而且尾羽共16根,这又跟鸣禽不同。因此,鸟类学家们认为,所谓的山区雉是一种很独特的鸟,跟鸡形目的雉类毫无关系。最后,经过反复争论,暂时把这种鸟归人雀形目,独立形成一个科。这种鸟羽饰华丽,炫耀时尾羽展开,很像七弦琴。因此,鸟类学家把它定名为琴鸟,它所属的科叫琴鸟科。
目前,人们总共只发现了两种琴鸟,除华丽琴鸟外,还有一种叫艾伯氏琴鸟。据说,后一种琴鸟是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的名字命名的。从外形上看,艾伯氏琴鸟没有华丽琴鸟一样的尾羽,所以有些名不副实,但它们身体下半部同样有丝质的美丽羽饰。实际上,这两种琴鸟的雌鸟外形都不如雄鸟美丽,它们羽色暗淡。所以,澳大利亚在把琴鸟定为国鸟后,政府出版物的封面、出口商品的包装上和邮票图案上都印有雄性琴鸟的图案。这种珍禽生活在澳大利亚,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一项殊荣。不过,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人们大量收集琴鸟的尾羽作装饰,使为数众多的雄琴鸟丧生。直到1930年,澳大利亚政府才颁布法律,明令禁止人们大肆捕杀琴鸟。
自从琴鸟被人发现以来,很多人对它们的行为作了深入的观察,同时出现大量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最出奇的要算是雄琴鸟的发声本领。琴鸟的鸣叫声十分复杂,而它模仿声音的本领更是令人不可思议,它简直是一名出色的拟音师。雄琴鸟几乎可以模拟任何它听到的感兴趣的声音,如密林中其他鸟的叫声、人的高喊声、工厂的噪声、鹦鹉飞行时的扇翅声,甚至汽车的喇叭声。在阴雾天,密林中的琴鸟鸣叫欲望特别强烈,这时它们的鸣叫声在人听来异常刺耳。即使在茂密的森林中,这种鸣叫声也可传出1千米远。
琴鸟的另一个令人惊奇的习性是雄鸟在繁殖季节会建造土丘。有些琴鸟甚至会在方圆一平方千米的林间地上建造十几个相似的土丘,它们用这些土丘来标记它们的领域,警告其他琴鸟不要侵入。每年,人们可以在澳大利亚东部到南部绵延1600多千米的密林深处,发现不计其数的琴鸟土丘,不知详情的人见状会大吃一惊。在建造完土丘以后,雄琴鸟便开始独具特色的炫耀表演。它们一般只在清晨或黄昏才登台献技。表演从开始到结束都很讲究仪式。雄琴鸟从密林中缓缓走近土丘,它先环顾四周,然后飞上一个旧树桩或较矮的树干,它站在树上亮开嗓门高声大叫,仿佛是在招待观众。这种鸣叫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然后琴鸟飞下树干,缓步登上土丘顶部。它在土丘上选好位置,摆好姿势,接着便开始一串洪亮的鸣啭,如同一名歌手在纵情歌唱。唱到忘情之际,它的尾羽逐渐张开并向上竖起,最外侧两条尾羽形成七弦琴臂的U形,细长的其他尾羽也像弦状竖起。而后,尾羽继续向前倾斜,直到两条最外侧的尾羽跟身体方向几乎成直角。这时,纤细的其他尾羽全部打开,在身体前面形成一层纱帘,遮住琴鸟的头和全身。这时炫耀达到高潮,鸣叫声更加洪亮,银光闪闪的尾羽帘在头前左右摇摆,把土丘顶部扫刷得干干净净,同时发出“沙沙”声。有时,表演中的琴鸟还会跳跃或原地转圈,发出颤声鸣叫。这时,如果雌琴鸟光临,便会达到交配的目的。当鸣叫声中有一声极高的尖声,就说明炫耀表演即将结束了。随后,琴鸟的鸣叫声越来越小,尾慢慢合拢。当尾羽全部合拢并于身后时。表演全部结束。随着两声低沉的鸣叫,雄琴鸟走下土丘。(www.daowen.com)
琴鸟是“一夫多妻”的。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只雄琴鸟要多次表演,分别同被招来的若干只雌鸟交配。支配之后,雌琴鸟单独到选好的巢址建一个大型的圆顶巢,巢侧留有供进出用的洞口,有些巢建在大村的浓密枝杈间,而大部分巢建在地面树干和岩石之间。雌琴鸟在巢中产一枚鸡蛋大小圆壳、灰紫色的卵。雌鸟单独孵卵,6个星期后,幼雏就出壳了。这时,雌鸟忙碌地外出采食,单独喂雏。雏鸟渐渐长大,有些巢因为太小,在幼雏出巢时会把巢的圆顶顶开。离巢后,幼鸟还要发育两年才能完全成熟。雄性幼鸟在2岁以前跟雌鸟相似,在2岁以后才长出华丽的尾羽和羽饰。
很多年以来,澳大利亚的鸟类学家对国鸟图案上描绘的琴鸟尾部姿态提出质疑,因为这些展开的尾羽太像七弦琴了。鸟类学家认为,野生琴鸟的尾羽展开的形状都是不标准的七弦琴形,国鸟图案上的姿态是非常少见的,但人们都认为,选定这种姿态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充分表现国鸟的华贵和珍奇。
1522年,西班牙“维多利亚”号船长艾尔·卡诺率领他的船队从摩鹿加群岛(位于马来群岛中,现属印度尼西亚)返回西班牙,他此行获得很大的成功。卡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