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不同。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的形式,能够解决较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它不需要创作剧本和排练,是由心理剧治疗师现场确定需做处理的个案(主角),然后选择在场的其他成员扮演个案(主角)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父母、亲戚、朋友等),根据主角现场呈现的情况,结合心理剧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个案的处理。它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运用演出的方法来呈现其心理问题,并产生治疗性的改变。心理情景剧是一种非专业性的群众性话剧或小品类剧种,它需要剧本的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以小品或话剧的形式来呈现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心理情景剧的目的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直观化地呈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来传递心理健康理念和解决较浅层次但具有共性的心理发展问题。
(2)角色配置不同。心理剧的主要角色有两个:一是心理剧治疗师,二是做个案处理的当事人(主角),两者缺一不可。通过治疗师对个案问题的判断,选择一些心理剧治疗技术,现场进行处理。过程中需要咨询师帮助当事人克服在观众面前暴露秘密的恐惧,亲身体验问题的产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而心理情景剧的角色分配中则没有心理剧治疗师的位置,扮演者可以是当事人,也可以是其他演员,它的角色安排与一般的话剧、小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心理情景剧角色配置中并没有安排心理剧治疗师可以看出,它并不强调现场的治疗功能。
(3)主题选择不同。心理剧是围绕当事人的求助问题而展开的,而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主题多是常见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入学适应不良、考试焦虑、人际冲突、网络成瘾、亲子矛盾等,扮演者并没有过多自我暴露的心理负担,少了心理防御,他们更能够体会和表达设定角色本身的经验。(www.daowen.com)
(4)开放程度不同。心理剧对咨询伦理的要求较高,参与者需要更安全和亲密的团体氛围,在团体中建立支持性而非攻击性的关系,观众往往属于咨询团体的一部分,并不具有较大的开放度。而校园心理情景剧则可以面向广大普通学生、教师、家长观众演出,旨在进行普适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宣教,演出者与观众并不形成过于紧密的连接。因此,校园心理剧涉及编剧、演出、分享与延伸等环节,其整个过程都具有心理教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