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经过历代治水的反复实践,逐渐摸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准则程式,极大地方便了后世因循成法开展建设和管理。
都江堰的“六字诀”,是都江堰工程岁修的要领,历代推崇备至。六字诀一说始于李冰建堰后既有“深淘,浅包鄢”;一说始于南北朝,言《水经注》佚文中有“深淘滩,低作堰”;一说始于宋代,“开宝五年壬申,宋太主敕重刻‘深淘滩,低作堰’六字于灌口江干”。对于“深淘滩”的标准,历代曾有石马、铁板、卧铁、铜标等作为明确标识。低作堰的标准,宋代是如此确定的:“离堆之趾,旧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和泻而归于江。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
“六字诀”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后又扩展成为“三字经”。“三字经”内容全面、言简意赅,对都江堰的岁修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清朝还总结出“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则被奉为疏浚河道的圭臬。(www.daowen.com)
此外,对都江堰岁修的施工工艺也有很多程式规定。例如“拟做鱼嘴法”、“做鱼嘴活套法”等。都江堰传统工程如竹笼、杩槎,自古都有规范的工艺要求,以及验收标准。这些准则程式,有些由政府批准或规定。如雍正九年(1731年)工部覆准:都江堰工照田亩均摊夫价,解交水利同知承修。再修筑堰工,用竹编长笼,自一二丈至三四丈不等,中将碎石填实,垒筑成堤。面盖押二笆,每块长二丈,阔一丈五尺,用白夹竹百根,每根银一厘六毫,编工银一钱二分。竹笼折长三丈,径一尺八寸,用白夹竹四十根,编装工银一钱二分。
都江堰的工艺程式,为了便于民众掌握,都采用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口诀形式,如通济堰竹笼“篾宽三指,眼大一拳,中空一拐,体长三丈”等。又如,都江堰的竹笼验收,对笼密、竹条宽、眼大均有标准;验收时,验收人员在竹笼上踩,每条竹笼有1、2个石头松动者为资料好;如有5、6个石头松动则不合要求,需要返工。又如,往竹笼上丢小钱,如小钱基本可以在竹笼表面上拾得则证明质量过关,反之则未达到质量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