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堰水利人通过认真思考,1993年开始对千疮百孔、形如天然河道的古堰工程改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地方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通过了《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并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通济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1999~2005年,通济堰灌区按照“先急后缓”、“枢纽—总干—支渠—田间工程”的顺序,先后完成了渠首取水枢纽工程、总干渠全部和东、西干渠共47.678km渠道整治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的改造整治,共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批复投资11840.12万元。通过连续7年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干渠渠道输水损失由30%下降到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286提高到0.35,尤其是2005年底投资3200余万元的引水拦河坝工程建成后,在坝前形成300余万m3蓄水库容,工程防洪抗旱能力大大提高。
面对2006年的特大干旱,虽然灌区降雨量仅为历史同期的10%~30%,进口引水流量却比历史同期多引进8~10m3/s。在今年春旱严重的情况下,全灌区提前13天实现了满栽满插,同时满足灌区工业、电力、渔业、生态、环保等综合供水,改变了过去春灌期间有2个月限量或停止综合供水的现状;夏旱、伏旱来临时,通济堰为灌区提供3.32亿m3抗旱水量,沟水满渠,水流通畅,充分显示出通济堰部分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良好的工程效益,全灌区52万亩农田无旱灾发生,工农业生产稳产增收,粮食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为大旱之年灌区喜获丰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3 搞好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济堰灌区成功抗大旱,得益于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灌区还有相当一部分支渠工程设施陈旧、破烂,部分设施配置不合理、不完善,险工、险段多,渠系配套不到位,工程病险依然严重。《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规划灌面为57.09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总投资为3.83亿元。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办农水〔2005〕53号文件要求,通济堰管理处编制上报并通过审查的“十一五”规划报告,规划静态投资为1.75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为1.69亿元。主要完成西干渠尾段19.867km和东干渠34.268km、14条万亩以上支渠164.67km的渠道防渗和渠系建筑物整治。因此,通济堰水利工程建设任重道远,要充分发挥通济堰灌溉、排洪效益,增强通济堰水利工程抗御洪、旱自然灾害能力,使古堰永续利用,还得长期不懈地坚持水利工程建设,并在“建管并重”的原则指导下,落实各项水利建设管理措施,实现水利发展战略目标,把通济堰灌区建设成为科学、和谐、文明、平安的现代化灌区。
措施一: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双向支撑体系。通济堰水利工程系灌排兼容的水利工程,由于长期对水利管理单位定性不准,功能定位不清,目标责任边界不明确。水管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被忽视,被简单定性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公益性支出财政没有承担,使通济堰工程建设滞后。根据国家和省、市安排部署,要深化通济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通济堰工程管理进行科学定性、定员、定岗,积极争取财政合理承担基本管理经费和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争取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水利发展的政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不断地完善政府支撑体系。同时,通济堰管理处积极争取各级一如既往地支持工程建设,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身通济堰的建设与管理,千方百计确保通济堰对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支撑。
措施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改造步伐,健全灌区给水网络。“十一五”期间,通济堰管理处按照规划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投资,进一步完成西干渠尾段19.867km和东干渠34.268km、14条万亩以上支渠164.67km的渠道防渗和渠系建筑物整治。同时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做好新农村建设中水利方面的支持,认真做好灌区水利血防项目建设,配合灌区18个血吸虫病流行乡(镇)搞好453万m2的灭螺工作。对灌区渠系配套改造进行挖潜,开展末级渠系、田间节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眉青支渠,增加灌溉面积5.09万亩,使灌区恢复并增加灌面至57.08万亩,形成水流畅通、控制洪水、抵御旱灾的科学给水网络灌区。(www.daowen.com)
措施三:建立水利体系发展战略目标,永续利用水利工程。“十一五”期间,通济堰管理处认真按照四川水利要坚持“四项原则”,增强“四种能力”,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四大目标”,突出“四大抓手”,提高“四种水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增强造福于民的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高度重视水利发展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增强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保持水利、水电、水产协调发展,农村水利和城市水利良性互动,建设、管理、改革齐头并进,续建和新建有机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筹兼顾,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保续建、保投产,保重点、保难点、保热点,增强发挥效益的能力;构建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防洪安全。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证体系,保证供水安全。构建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环境安全。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水的综合需求;依法行政,强化管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和机制,提高水利良性、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坚持“两手抓”,实现全面发展,提高水利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把通济堰灌区建设成为富庶、法治、文明、平安、生态和优质服务的灌区,让古老的通济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世世代代造福于灌区。
作者简介
陈明芳,女,四川省眉山市水利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戴建君,男,四川省通济堰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助理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