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十周年学术论坛成果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十周年学术论坛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江堰灌区20年扩改建,10年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不仅完善了配套渠系,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供水能力,实现了良好的灌溉效益,而且为加快我省水利发展积累了经验,带来了启示。目前,都江堰灌区斗渠以上渠道总里程增加到近20000km,灌溉面积扩大112万亩,工程总引水量增加到100亿m3。

都江堰灌区20年扩改建,10年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不仅完善了配套渠系,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供水能力,实现了良好的灌溉效益,而且为加快我省水利发展积累了经验,带来了启示。

在《都江堰灌区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指导下,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局以及灌区市、县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坚持发展不动摇,围绕目标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目前,都江堰灌区斗渠以上渠道总里程增加到近20000km,灌溉面积扩大112万亩,工程总引水量增加到100亿m3。灌区灌溉全省7市37个县(市、区)的1026万亩农田,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千万亩灌面的特大型灌区,在千年古堰的发展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笔。灌区历届党政班子和水利部门广大干部职工,20年如一日地推进这项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是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体现。我省水利发展任重道远,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不犹疑、不松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埋头苦干。这是启示之一。

灌区扩改建和节水改造,通过对渠道衬砌、病险工程整治、渠系建筑物及量水设施配套,加快了灌区农田设施现代化步伐,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986年的0.40提高到现在的0.463,年增节水能力8亿m3以上;项目直接受益区亩均粮食产量较1996年提高21.9%,年均增产粮食1.07亿kg。在2006年遭受特大旱灾、全省粮食减产4.6%的情况下,灌区粮食却略有增产。与同等程度干旱的非灌区相比,灌区水稻平均亩产高119kg,旱作物平均亩产高61kg。每年还向成都市供应环境用水近4亿m3,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我省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滞后,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人均库容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人均灌溉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另一方面,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中,由于渠系不配套和病害严重,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80%,全省有900多万亩设计灌溉面积未实现有效灌溉。在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快水利发展,必须在加强骨干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把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启示之二。(www.daowen.com)

通过灌区扩改建和节水改造,不仅工程面貌大为改观,而且灌区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在科学化管理方面,制定了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江堰水利软科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广泛采用,“数字都江堰”打造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法制化管理方面,四川省人大颁布了全国首部大型水利工程管理法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开启了都江堰水利管理法制化的新时期。在规范化管理方面,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都江堰灌区代表大会以及灌区各类用水户协会相继成立并成功运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产业发展体制和水事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加快我省水利发展,必须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这是启示之三。

人水和谐、以人为本和保护与开发并重,是千年古堰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灌区扩改建和节水改造,使这一传统的治水精神得到了深化和丰富。在总体布局上,从第一个十年重点抓扩改建,到第二个十年重点抓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使工作重心由扩大灌溉面积转移到提高用水效率。在任务目标上,既解决工农业生产供水问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又着眼于群众直接受益,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迫切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在工作方向上,妥善处理农村与城市、平原与丘陵和生产、生活与生态等用水关系,使有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加快我省水利发展,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传统治水精神以新的内涵。这是启示之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