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动物社会行为:群体互动与警觉

动物社会行为:群体互动与警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动物会聚集在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当中。更高级的动物群体的成员会在有危险时互相警示,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可以像群体中最为警觉的个体一样警觉。另外,许多动物会加入彼此进行群体攻击。所有这些社会促进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同步化群体成员的行动,以此防止它们因追求不同功能而乱作一团。当一只寒鸦起飞时,它会密切注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

许多动物会聚集在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当中。这些群体可能由几个家庭组成,比如一群鹅或天鹅;它们也可能由一些无家庭关系的个体组成。个体可以从群体当中收获的好处有许多种。其中,抵御捕食者是最明显的好处。更高级的动物群体的成员会在有危险时互相警示,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可以像群体中最为警觉的个体一样警觉。另外,许多动物会加入彼此进行群体攻击。这种行为主要在一些高级动物中得以发现,但是,稍微降低标准,我们发现动物群体还有非常多其他的功能。阿里(Allee)和他的同事(1,2,114)曾用实验证明群体具有的许多社会效益。以金鱼为例,比起独自生活,在群体当中它可以吃到更多食物。它们会变得更敏捷;除了食物摄入量增多,这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即便独居的金鱼的食物摄入与群居的金鱼相同,群居的金鱼仍然会更敏捷。群居的海扁虫(Procerodes)比起独居的海扁虫,抵御盐度波动的能力也会更强。两三只蟑螂在一起时,它们的定向测试成绩会高于单个蟑螂。韦尔蒂(Welty)曾表明,成群的水蚤在面对捕食的时候损失会更少。这要归功于捕食者的“混淆效应(confusion effect)”;当一只金鱼面对一个密集的水蚤群体时,它的注意力会不停地从一只水蚤被引诱到另一只水蚤身上,直到它成功吃到第一只水蚤。如果金鱼面对的是密集程度一般的水蚤群体,它的总体摄食量会更多。蛱蝶(Vanessa)幼虫聚集在一起,可以保护它们免受红尾鸲之类的鸣禽捕食;人们观察到,红尾鸲会避开成群的蛱蝶幼虫,但是会将所有脱离群体的幼虫吃掉。(64)

很显然,群体生活给个体乃至其物种提供了诸多好处。再一次,我们可以提问:群体行为是怎样带来这些有益结果的?

首先,个体必须聚集在一起,并且维持群体。这可以是信号产生的作用,它作用于反应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对鸟类而言,这类信号通常为视觉性,或听觉性,或二者兼具。研究表明,鸭和鹅的羽毛反光实现了这一功能,它们的羽毛有着明亮的色彩,而且不同物种的羽毛颜色也各不相同。海因洛施(Heinroth)在柏林动物园中发现,当世界各地的不同鸭科(Anatidae)动物被放在一起时,鸭和鹅(它们常对飞禽作出反应,它们会飞起并加入其他飞禽的队伍)最容易群聚,只要其他的飞禽有着和它们类似的反光,无关血缘关系(30)毫无疑问,许多鸟类,尤其是鸻鹬类,它们显眼且独特的尾部实现了群聚功能。许多鸣禽的声音信号实现了保持群体的功能,比如燕雀类(Fringillidae)和山雀(tits);它们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被自己物种独有的歌声所吸引,这个结论很容易建立,只要观察群体中走失鸟类的行为就可以了。

许多鱼类主要依靠视觉反应,但有的物种中,嗅觉反应也占一部分。比如,鲰(Minnows)会对它们物种独有的气味作出反应。(118)它们甚至能被训练出区分不同个体的气味的能力,(27)但是这种个体识别能力是否在自然条件下占有地位,仍不得而知。

高等动物的社会行为比单纯的聚集更复杂。在几个物种中,它们的合作更为紧密。我们在第一章描述过,刺鱼会被另一只刺鱼进食的动作刺激,而产生自己进食的倾向。我们称这种效应为“同情归纳(sympathetic induction)”或“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人们曾在许多物种身上观察到这种现象,并且该现象不仅出现于进食行为,还出现在其他一些本能行为上。当群体中的一只鸟发出警示信号,其他鸟也会变得警觉。睡眠是另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行为模式。即便行走和飞行,也会以这种方式同步;群体中的某些成员表现出移动的意图动作时,其他成员会加入它们。一个突然的起飞动作会马上带动整个群体起飞。所有这些社会促进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同步化群体成员的行动,以此防止它们因追求不同功能而乱作一团。

绝大多数这类关系,都依赖于每一个体对其他个体的动作给出反应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得到了高度发展;对于哪怕是最微弱的信号,或幅度极小的动作,社会性动物也具有敏感性。这些小幅动作,比如不经意的,刚刚开始的走或跳,可以称作意图动作(intention movements)。许多社会信号显然是从这些意图动作中衍生出来的。有的社会信号非常特别。当一只寒鸦起飞时,它会密切注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如果同伴都未起飞,这只寒鸦会回到群体中并暂时放弃起飞,或者,它会吸引同伴加入它。(54)它吸引同伴的方式是,飞回尚在地面的同伴身边,从它们头上低空滑过,同时快速地摇动它的尾巴。(www.daowen.com)

另一种社会合作是群体攻击。这种情况同样最常见于鸟类。包括寒鸦、燕鸥、各种鸣禽在内的许多鸟类,都会“围殴”捕食者。它们可能会聚集在一只坐落于灌木丛的雀鹰的周围,也可能是一只纵纹腹小鸮,又或是聚集在一只游荡的猫的头顶上。这种行为常在麻雀身上得见。它们也有可能在一只飞翔的雀鹰上方结成密集的群体,努力保持自己处于高位,并不时向下猛冲攻击。(图30)

这种行为可能会在同一时间由所有个体释放,因为它们同时看见了捕食者。然而,如果捕食者仅被其中单个个体看到,该个体会发出警鸣,以此警示其他成员。这种警鸣行为是一个清晰的例子,它为群体服务,但会使个体陷入危险。

这种社会性攻击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果捕食者并不是特别饿,我们会看见,它通常会在攻击发起时迅速逃离。当一只雀鹰真的很饿,也就是当它专注于捕猎时,围攻就没法很好地阻碍它。然而,群集能够让捕食者因侦察其他猎物而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即便只是聚在一起而不攻击,就像椋鸟或鸻鹬被游隼(Peregrine Falcon)追猎时所做的一样,这么做也有生存价值;一只俯冲的游隼会集中注意力挑选脱离群体的鸟儿;因为它惊人的速度,要是直接冲向一个密集的鸟群,它很容易伤到自己。

图30  鹡鸰正围攻一只雀鹰

警示信号并不只能是视觉性或听觉性的;对许多社会性鱼类而言,警示信号是一些化学特性。当一条狗鱼(Pike)或鲈鱼(Perch)从鱼群中捕到一条鲦鱼(Minnow)后,其他鲦鱼会四散逃开,并且不再回到邻近区域。它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警觉,哪怕最微弱的捕食者信号,都会让它们迅速冲向藏身处。这是因为,其他鲦鱼会对被捕食的同伴皮肤上释放的某种物质作出反应。通过将刚切下的鲦鱼皮肤混入饲料食物中,就可以在水族箱里已驯化的鲦鱼身上看到这种反应。这种气味物质是特定的,相应的反应也是如此,每个物种只会对它们自己的“恐惧物质”作出反应。(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