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汉德克在《无欲的悲歌》中写道:“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大抵,有时候,人比动物还残忍,更缺乏合作和同情心。想一想办公室政治和奥斯维辛,人类内部争斗的历史千古延续,于今不绝。当然,能够反思斗争之恶,并从争斗走向合作,也是人类更重要的一面。
科学家研究动物,是想透过动物行为和认知来了解人之为人。人也是动物中的一类,人和其他动物彼此之间分享了一些基本特性。生物和社会的交叉是20世纪生物学和社会学的重要交叉研究领域。社会学学家赵鼎新教授早年研究昆虫,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来研究社会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任教于社会学重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这种治学转变背后也自有其内在逻辑。
威尔逊1975年出版巨著《生物社会学—新的综合》影响深远;曾于1989年被国际动物行为协会评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动物行为著作。不过,威尔逊对动物的社会行为研究并非首创,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生物学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本书作者廷伯根就是先驱之一,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对动物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
廷伯根生于1907年,逝于1988年,是荷兰裔英国动物学家,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他自幼就痴迷于生物行为尤其是鸟类生活,《动物的社会行为》就充满了对银鸥、三刺鱼、鳟眼蝶 、蚂蚁、蜜蜂等动物的详尽观察描述。廷伯根与生物学家洛伦茨合作,重视动物行为的演化,并将行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例如婴儿孤独症等。廷伯根著有《本能的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及《银鸥世界》。因为关于动物行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他于1974年和洛伦茨、弗里施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这标志着行为学研究得到了主流科学的承认。值得一提的是,以《自私的基因》而闻名学界的道金斯就是廷伯根早年的学生。
廷伯根善于设计实验,在复杂环境背景中去寻找诱发动物行为的原因。这就意味着他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下进行实验调查,因为只有没有干扰地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从而形成合理的因果推论。这是欧洲行为生物学家的主要工作模式。与之相对,美国比较心理学家主要在实验室条件而非自然环境下工作,专注于研究大白鼠等少数几种动物的认知。前者重视真实场景,后者重视模拟场景,是科学研究的两种主要进路。20世纪下半叶,两大学派交融互补形成了生物学的新研究方式。本书荷兰语初版于1946年,英文初版于1953年。回头来看,正是奎因自然主义哲学的蓬勃时期,奎因拒斥分析与综合的截然二分,反对经验主义的还原论,接受整体论。尤其在语言学上强调通过行为反应刺激建立意义,这些都暗合于行为生物学的基本预设。(www.daowen.com)
译者刘小涛教授研习科学哲学、语言哲学有年,以逻辑分析、语言分析见长学界。因探究乔姆斯基语言方案,而了解洛伦茨的“生物化康德”研究取向对乔姆斯基的影响,开始涉足动物行为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都曾探究动物行为。更好地理解人自身以及人所处的自然世界,乃哲学家和科学家共有之目的。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构成,对动物行为的恰当理解也是逻辑实证主义者心中“科学的世界概念”的组分。
认知科学兴起以来,学界研究多集中于人类认知。近些年,动物行为研究和动物认知研究(如动物心灵)逐渐升温。《动物的社会行为》乃动物行为研究的经典之作。不管是意在人兽差异,还是好奇动物认知,抑或关心社会行为,此书堪称案头必备。塔外观象,不啻佛头着粪,祈请读者诸君见谅。谨以为序。
梅剑华 2020年12月10于太原山西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