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区学院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社区学院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经约翰斯通本人和其他学者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又是建立在准公共产品理论和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原则,准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决定了其成本应由与之相关的不同群体分担。

社区学院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可追溯至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这一名著中认为,人的经验、知识、能力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而学习一种知识或能力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不仅可以得到偿还,还可以取得利润[29]1986年,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Sharing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ance,Sweden,and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率先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从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地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以交学费的方式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以支付使用费来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和膳食。[30]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成本可因性质和用途的不同而分成若干部分,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主体分别承担,因而政府、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团体都应承担一定份额的教育成本。后经约翰斯通本人和其他学者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又是建立在准公共产品理论和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经济学概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认为,公共产品是指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社会每一个成员获益的物品;而私人产品则是指那些可以分割以供不同人消费,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收益和成本的物品。[31]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公共产品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特点,不能将其效用分割成若干部分由部分成员享用,如国防、环境保护等。其二,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无法将部分群体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只能由全体人员共同享有。其三,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一定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消费人数的增加并不排斥、影响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数量和质量。符合以上三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与之相对应,私人产品是指仅向支付费用的消费者提供的,并将未付费者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产品,其特征是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而纯粹的私人产品除了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之外,还具有消费的独立性,即没有外部的或溢出的影响,因而其他社会成员不能从中受益。[32]在现实生活中,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极少,在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兼具二者某些特征的混合产品,人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如果说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构成了产品属性的两个极端,那么,准公共产品则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物。

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现程度上,往往只符合其中一个特征,而另一个特征则表现得不明显。根据这一原则,准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其一,具备非竞争性特征,而非排他性特征体现得不明显。例如,高速公路,只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车辆都可进入,并不因汽车的豪华程度等原因而将部分车辆排除在外,因而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但当车辆逐渐增多并接近最大负荷量时,在高速路上行驶的车辆就在客观上阻止了其他车辆的通行,因而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其二,具备非排他性特征,而非竞争性特征体现得不明显。例如,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任何公民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就具有较明显的非排他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高等教育有效供给量的限制,并非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如愿,只有在各种考试、竞争中具备一定优势的学生才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这就说明,高等教育的非竞争性体现得不明显,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因而它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兼具公共性(公益性)与私人性(商品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表现为,政府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一方面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劳动者,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同样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高等教育的私人性或商品性表现为,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客观上减少了其他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商品的部分属性特征。缴费上学的社会成员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进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就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受益。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决定了其成本应由与之相关的不同群体分担。高等教育公共性或公益性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从中受益,因此,代表全社会成员的政府应使用通过税收等方式向全体社会成员征集的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分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高等教育除了明显的外部效应,即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效应外,对付费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同样具有正向效应。因而,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个人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www.daowen.com)

(二)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理论

“产业”原指国民经济各个生产行业,如农业被称为第一产业,工业被称为第二产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也有所扩大,现泛指与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行为相联系的社会组织活动或形式,“它是处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或组织)和宏观经济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中观概念”[33]。作为一个隶属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产业是与市场行为紧密相连的,这表现为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都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进行的。在我国,尽管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提法遭到很多人的严厉批评,但高等教育具有产业属性还是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这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三个部分。“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34]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再生产时认为,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般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5]。因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理论充分肯定了教育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为教育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尽管该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背景下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出的,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当代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乃至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36]。与其他类型或层次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具产业化特征。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是直接指向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其培养的人才也大多服务于各经济行业。通过高等教育投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国家能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力资源,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消费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在其属性上也更加倾向于私人产品的一极而远离公共产品的一极,因而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属性。

最后,高等教育具有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具有经济功能,这是无可争议的定论。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深远。其原因有三:其一,从目标任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在现阶段,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因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其二,从基本职能上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有所不同,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培养的人才大多直接面向就业市场,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另一种途径。作为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场所,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其中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高等学校还可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通过人员培训、科技咨询、专利转让等形式,直接为社会各界开展各项服务。其三,作为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的机构,高等学校应通过保存、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