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组织结构发展历程及中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成果

大学组织结构发展历程及中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现代大学组织架构已基本定型,此后,各国大学结构尽管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组织架构并无大的变化。1952年院系调整后,我国大学普遍向苏联高校看齐,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9]改革开放后,以苏联大学模式为蓝本而建立的大学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如系科之间、专业之间壁垒森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组织结构发展历程及中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成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Eric Ashby)曾深刻地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6]这说明,当代大学的现实形态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的组织结构及其特征,就必须对大学的历史形态作一番梳理。

(一)西方大学组织结构的发展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组织与管理上,中世纪大学的教师按照从事的学科组成教授会,教授会选出一位“主任”作为代表;学生则按照所来自的地区组成同乡会,由选出的一名“顾问”负责。教授会的主任和学生同乡会的顾问共同推选出大学校长。[7]此时,由于师生数量较少,大学组织结构极为简单。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内部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学院作为一种师生教学和生活的场所开始出现在大学组织架构中,后来发展成为大学的一级管理单位。学院在大学中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生活机构,内设各种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自身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除了学院,大学内部还根据教学等活动的需要设立了若干附属机构,如图书馆出版社等。这一时期,教授会、同乡会、学院、校长等机构和岗位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组织和管理单位。16世纪左右,随着大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了,另外,也由于大学的作用与意义逐渐彰显,社会各界主动要求参与大学的管理,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在这种情况下,评议会和由校外人士组成的非学术委员会(nonacademic boards)在部分大学成立,如荷兰莱顿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也成立了领导委员会和校外监事会,前者后来发展成为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并一直保留至今。这样,大学的组织机构开始变得更为复杂。19世纪初,柏林大学成立后,为开展科学研究,在各学部成立了研讨班或研究所,将科学研究正式带入大学殿堂。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因此,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成若干学科体系,并成立相应的研究所或系进行独立的教学或研究,成为当时大学的普遍做法。受此影响,大学的内部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校、院、系或研究所成为大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机构。与此同时,大学其他事务的管理也逐渐专门化,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如财务机构、公共关系部门、校产管理部门等,大学管理朝着专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至此,现代大学组织架构已基本定型,此后,各国大学结构尽管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组织架构并无大的变化。

(二)我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发展(www.daowen.com)

尽管学界对于我国大学的确切起源时间存有争议,但从严格意义上看,将清朝末期建立的新式学堂看作是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也许较为恰当。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及稍后成立的山西大学堂可看作是最早的一批近代大学。这一时期的近代大学主要移植西方大学的制度,实行分科教学,将其作为大学组织结构设置的主要依据。如,京师大学堂建立时设有仕学馆,后增设医学实业馆、进士馆等;在学科设置上,有政科、经科、医科、工科、商科文学等。此时,尽管在体系上更多地借鉴甚至是移植了西方大学的制度,但受当时社会形态的影响,大学在管理上仍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色彩。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着手对该校的组织结构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成立大学评议会,由教授决定大学的重大学术问题;成立各科教授会,让教授决定本系科的教学事务,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成立教务处和总务处,分别负责全校的教学事务和后勤等事务;此外还设立了许多行政会议和各种委员会,分别对相应事宜进行管理和决断。[8]建国后,1950年我国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对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如,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大学内部设系,或设立学院,并在其下设系;根据需要设立各类研究机构。1952年院系调整后,我国大学普遍向苏联高校看齐,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当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参照苏联大学经验,设立教务部、研究部、行政事务部、图书馆以及俄语专修班;取消原有的学院建制,直接设立系科,并在系科之下设立教研组或教研室,作为大学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即改变了原来的校—院—系的结构形式,采用校—系—教研组(室)模式。[9]改革开放后,以苏联大学模式为蓝本而建立的大学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如系科之间、专业之间壁垒森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许多大学对组织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把相关系科合并成学院,加强了系科之间的合作,重新采用校—院—系的结构体系;在学校内部领导和管理体制上,实施党委领导下的大学校长负责制。在党委这个体系内,主要有统战部、组织部、纪委、宣传部等机构,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体系则包括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后勤处等机构。此外,大学还普遍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对大学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术评价等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和裁决;成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维护其自身利益。以上组织机构及制度都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得到体现和保障,因此,为我国大学普遍采用。

从以上对国内外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时期大学组织结构的形式和特点既与大学所处的时代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又与其自身的目标、使命及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大学组织机构既是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内部逻辑运行的必然,是社会发展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明确这一点,对于构建我国社区学院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