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理论认为,元素和关系是构成系统的两个基本因素。元素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关系则是指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的成熟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教育系统也是如此。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较为灵活的学制转换系统和机制,即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都较为通畅。例如,美国通过成立大量社区学院并赋予其转学教育职能,使高等教育系统既能满足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大量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地化解这种需求对精英高等教育的冲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卓越的双重目的。德国的职业教育历来为世界所推崇,原因之一在于其畅通的学制衔接机制,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并获得一定知识和证书,或者毕业后积累一定职业经验后,均可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由此取得大学或专科大学的入学资格。[60]英国也通过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统一编制成教学单元序列,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衔接。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状况不仅受教育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受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同教育类型和机构之间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见,它们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更是凤毛麟角。例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重重壁垒已成为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尽管通过努力,二者之间有了“专升本”等沟通与衔接的方式,但由于通道过于狭窄,无异于杯水车薪,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已成为求学的“死胡同”。显然,这种现状有悖于终身教育的理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加强学制系统间的沟通与衔接,建立灵活的转换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如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打通业已存在的衔接壁垒,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决策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紧迫问题。
(一)明确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之间沟通不畅,衔接不顺。为了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应锐意改革,突破高等教育系统内存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打破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壁垒,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衔接。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1996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为青年一代开辟广阔的成才之路。建立完善的、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就是这座立交桥的一项主体工程。”[61]我国政府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因此,作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以转学教育为突破口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应当发挥“中转站”的功能,行使转学教育的职能。
(二)协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
目前,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二者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前者以培养中等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后者则以培养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从理论上看,二者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只存在办学层次上的差异,理应在体制衔接上更为顺畅,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第一,二者衔接的规模尚待扩大。2006年,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率不能超过5%。2007年,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06.35万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为53.51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62]中职毕业生的向上通道依然很狭窄。第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制上难以衔接。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从2年到4年不等,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也是2~4年。不同修业年限的中职教育毕业生在知识水平、技能熟练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升入高职后,将使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陷于茫然状态。第三,二者在课程设置上衔接不顺。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各自为阵的现象较为普遍,使二者在课程上出现要么重复设置,要么断层的现象。(www.daowen.com)
作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宗旨的社区学院,应当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上发挥独特的作用。首先,社区学院要明确自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先决性条件。同时,只有明确中职和高职的正确定位,才有可能建立和完善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国际上公认的“职业带”理论,将社会的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的人才结构及分类理论。一般而言,技术工人是指在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操作型劳动者,技术员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根据这个理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等职业教育则以培养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作为自身的目标。其次,社区学院应密切联系中职学校,理顺二者间专业及课程的衔接关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权限大多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而中职学校的管理权限在地市级甚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的不同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沟通和衔接,这正是长期以来,国家积极推动二者的衔接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社区学院与中等职业院校相同,主要受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管辖,这样就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学院应密切联系区域内中职学校,共同确定二者的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形成分工合作、相互对接的合作关系。另外,二者还可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合作,如采用“2+3”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3年,采用双方共同制定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此外,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等合作办学模式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而成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哪种衔接模式,专业和课程的良好对接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如此,中、高职的衔接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壁垒重重,少有沟通和衔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形成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人才需求多元化及终身教育观念日益普及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早已不合时宜。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衔接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行业中,凡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都必须先获得相关职业证书才能上岗就业,即便是博士生,也必须持有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证书,才能就业。该证书制度及相应的课程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通,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通,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63]因此,通过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具有不同教育基础和背景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教育追求和期望,单一的教育通道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具有多通道、多功能的“立交桥”式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也许值得人们关注。顾名思义,“立交桥”式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是指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子系统之间建立能顺利地实现由此及彼的广阔通道。社区学院的基本职能特征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以社区教育为特色、以成人教育为补充、以转学教育为突破口。根据这一特征,社区学院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应当成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中转站,成为立交桥式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的中介桥梁,使之成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能够自由地衔接和沟通,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目标。而传统教育体系之外的在职成人也能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多通道的“立交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这样,每个社会公民就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教育方式,而这正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本质之所在。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教的沟通,乃至“立交桥”式的高等教育培养系统的构建,都不只是高等教育的“家务事”,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支持、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此政府责无旁贷;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衔接需要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以及学分制等相应的配套制度,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