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民主化与大众化思想的推动下,中国政府于1999年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受此影响,在随后的几年内,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显著增加,学校机构数量大增,毛入学率逐年上升。199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22所,2010年达到2358所,增长了1.31倍;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08.36万人,2010年本专科招生人数达到661.76万人,增长了5.11倍,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9.2%;1998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340.87万人,2010年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2231.79万人,增长了5.55倍,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9.5%;199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10年达到26.5%。[54]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引发了其内部一系列的变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55]
受大众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和体系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首先,高等教育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从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上看,既有公办高校,也有日益兴起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也在逐步壮大;从高等教育的实施形式上看,既有全日制高等教育,也有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网络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成人教育模式正在影响高等教育的格局;从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定位上看,既有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地方院校,近年来出现的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的社区学院也以其鲜明的特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元化使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完整,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因此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系统功能和整体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服务社会的使命。(www.daowen.com)
其次,高等教育地方化趋势更加明显。高等教育地方化是指地方政府(主要是省、市、县三级政府)利用本地财政经费,举办主要服务本地社会的高等教育事业。1949年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各部委管理着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另外,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内,尽管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使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高校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等教育分布不均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些问题将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如人才匮乏与经济发展滞后及由此引发的恶性循环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所产生的问题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在迅猛发展的地方经济的强力支持下,各地高等教育开始兴起。特别是各省非中心城市,也根据本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举办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地方高校在全国高校总数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90年的67.1%发展成为2010年的93.4%(未计入民办高校的数量)[56],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最后,院校合并与升格成为热潮。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院系调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我国高等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单科性院校过多,且归属于不同行业或部委管辖,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的问题由此产生且饱受诟病。为解决此类问题,我国政府决定从管理体制和高教机构改革入手,通过省部共建等方式,将多数高校管理权限下放至地方。同时,通过院校合并,减少了大量的单科性院校,组成了一批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刺激下,许多大学加入合并的潮流中,如在2000年,就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著名大学进行了合并。自1990年1月到2005年3月,我国合并新组建的大学有424所,涉及高等院校1069所[57],由此产生了许多巨型大学、多校区大学,使高等教育系统面临许多新问题。在众多大学参与合并的潮流方兴未艾之时,部分地方性专科院校却又掀起了升格的热潮。从1992年到2003年,我国大专升为本科的学校为53所,中专升为大专的学校为175所,中专并入大学的学校为323所。[58]大批学校升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的结构、功能、定位等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