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发展不足

中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发展不足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进一步增加。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还是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中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发展不足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较悠久的历史,但二者的结合体——高等职业教育却是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生事物。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无锡职业大学等首批13所职业大学。这批职业大学的创立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次年,李鹏同志在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和部分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划归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官方首次在正式场合明确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这一时期,受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强,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猛,高等职业院校也相应地迅速发展。1989年,全国共有职业大学117所,在校生7.5万人,专任教师近万人。[44]

1991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集中办好一批起示范和骨干作用学校的同时,普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进一步增加。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还是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因此,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能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科学校改制或者举办高等职业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就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三改一补”政策。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这是我国首次把高等职业学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则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继续贯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既定方针,同时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与整治。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指出要继续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办出特色。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45]

在社会需求的强烈刺激下,在历届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从无到有,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2-9直观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状况:

表2-9 2003—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状况表

注:*此数据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数。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10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11.

从表2-9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0年间,总体上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无论在机构数量上还是在招生数上,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也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从1980年开始建立的13所职业大学发展到2010年的1113所高职院校,30年间增长了80余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建国之后的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对劳动者的要求不高,从业者只须跟从师傅观摩一段时间便能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对已有的职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工人,一方面要求从业者具备更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要求是无法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实现的。因此,能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大批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便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形势。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单一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有相应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的过程和培养的条件要与学术型人才有明显的区别,应有不同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评价标准。”[46]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增加相应的子系统,即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中、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高等教育自身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高等教育的大繁荣。例如,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施行《赠地法案》,大力发展本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带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也为后来美国高等教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经产生,便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体制性问题,一是操作性问题。

1.体制性问题

体制性问题是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由于教育体制不顺而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高职体系的结构问题、招考问题以及投入问题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强调理论性、学术性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类型的不同,二者不应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正如有学者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而且贯穿在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之中,并非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更非专科的一种变形。”[47]然而,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重学轻术、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的“末流”,不予重视,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相当于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我国100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中,绝大部分属专科层次,仅有少量学校试行本科高职教育。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相应层次的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言,政府应解放思想,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培养本科层次技术人才,使高等职业院校体系趋于完整;鼓励不同层次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在招生考试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合二为一,这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准备。而且作为高考填报志愿的最后一个批次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考分较低,没能考入前几个批次的普通高等院校,这又意味着生源质量不甚理想。另外,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由于名额的限制,不能升入理想的高等职业院校深造。由此出现了“适合的考不上,考上的又不适合”的奇怪现象。(www.daowen.com)

投入不足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高等职业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需要大批的实训设备和材料,因而决定了它的高投入性。有学者根据办学成本比较,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之比应为2.46∶1[48],尽管其结论的科学性尚有待检验,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偏高应是不争的事实。与普通高校相似,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两个方面。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基本还是比照同一层次普通高等学校的标准,并没有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投入标准,致使许多高职院校不能按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活动和实训环节。在学费方面,高职院校也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实行与同一层次普通高校相同的收费标准,则会由于自身办学成本高而出现经费不足的状况;如果实行高于普通高校的收费标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身的吸引力,使原本就不甚理想的招生状况受到更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扩大筹资渠道,争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大力增加办学经费,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2.操作性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操作性问题主要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

2010年9—11月间,本书作者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福建、河南两省4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4所高职院校中,3所为公办高职,1所为民办高职;被试学生覆盖了一、二、三年级的文、理科多个专业,其中一、二、三年级学生比例分别是11.1%、31.8%和57.1%。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20份,回收率为90%。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下面分别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数据分析作一简述。

(1)课程设置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人才,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与实际操作能力相联系的课程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在调查中发现,情况并不理想。在回答“贵校开设的实践技能课多吗”这一调查题时,共有717份有效答案,其中选择“很多”的仅有17人,占总数的2.4%;选择“比较多”的占总数的20.6%;选择“比较少”和“很少”的分别占总数的48.3%和21.9%,而选择“没有”的占总数的6.8%。在“您所在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实训机会多吗”这一调查题的答案中,三年级学生选择“很多”、“比较多”的占总数的26.2%,而选择“比较少”、“很少”、“没有”的比例为7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实践性、操作性不足。

(2)教学方面。在“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通常是_________”的调查题中,选择“都是教师讲授”的占44.4%,选择“以学生讨论为主”的仅占2.5%。在“在您所接受的考核形式中,动手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如何”问题中,选“很大”和“比较大”的占22.8%,而选“比较小”、“很小”和“没有”的占77.2%。这两个调查题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与之相关的学生评价仍以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标准为主,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得不明显。此外,在“贵校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情况多吗”的调查题中,选择“比较少”、“很少”和“没有”的学生占63.6%,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与学校自身的定位及使命不相符合。

(3)师资方面。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及其水平对高职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您所在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如何”的调查题中,选择“很好”和“比较好”的占46.6%,选择“一般”的占46.9%,而选择“较差”和“很差”的仅占6.5%,这反映出经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学生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4)学费水平方面。在4所学校的学生中,有80.1%的学生学费在4000元以上,且有57.2%的学生认为学费“比较高”或“太高”。

(5)对学校的总体印象。在“您对该学校总体状况满意吗”的调查题中,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6%、23.1%、54.2%、14.2%和5.9%,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总体状况不甚满意。

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与当地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在课程与教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教育效果还未能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等等。为此,高职院校应尽快认清形势,锐意改革,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服务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与当地社会的联系。唯其如此,高等职业院校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发展之路。

(三)高职院校应向社区学院转型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体制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向社区学院转型。我们认为,从发展路径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办学历史较长、实力较强、教育教学效果优良的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向国家申请,升格为高等职业本科院校,扩大生源范围,面向全国招生;另一部分与当地经济社会结合得更为紧密的可充分利用所在地区资源,密切联系所在社区或区域,进一步社区化,发展成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从发展条件上看,高职院校能否发展成为社区学院取决于其内、外部的相关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是否将自身发展愿景设定为为地方服务、为所在社区服务,并积极为此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学校所处环境是否有利于社区学院的形成和发展,如是否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周边社区居民是否具有良好的民主精神与参与意识,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态度是否积极,等等。下面就我国高职院校如何向社区学院转型作一探讨。

首先,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教学安排。目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都会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但这种考虑往往是粗略的,不够细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盲目跟风的通病,社会上流行什么专业,就立即开设这个专业,并没有仔细调查所在地区人才的供需状况,从而造成了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为有效避免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应作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分析当地经济结构和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教学安排上,传统高职院校存在难以解决的“职教不职”的通病,即由于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仍以理论传授为主,体现职业性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时间过少,导致学生不能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49]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主动与所在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各民间团体等机构联系,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的发展。如,通过与附近公司企业联系,更方便、有效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请公司企业的工程师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以弥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缺陷;与公司企业达成协议,利用企业的相关设施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培养企业所需的后备人才;也可以将学生派至企业实习,企业可根据需求留用具备条件的毕业生,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其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提供各种社区服务。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通过社会服务,一方面增强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因此彰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支持。如前所述,社区学院的特征之一便是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我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可以通过提供社区所需的各种服务,在学校与所在社区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建设“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一文中谈到:“我们的学校是团结和融合我们社会的关键。我们因此希望学校不仅在开学上课时服务社区,而且在放学之后继续为社区服务;成为社区的中心、娱乐和学习的场所,儿童不在家时的好去处,青年和成年人汇聚的场所。把学校带入21世纪,是我们国家面对的挑战和使命。”[50]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大力为社区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解决社区内机构和人们的实际问题。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学校可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各种非正规的技能培训,为区域内老百姓提高其就业能力助一臂之力。如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2008年为朝阳区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开展了大量的非学历培训,如,苏宁员工培训,朝阳区军队转业干部培训,赴俄、赴日、赴美培训,社工师及助理培训,文化部职称考试考前辅导,化工集团入司培训,统计人员培训,成考培训,朝阳区科协信息员培训,百顿音乐班,公务员初任培训,农村地区办事处社区工作者培训,人文奥运志愿者培训,流动人口培训,等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51]

另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前文提到,目前我国大约有近2亿农民进城务工,在这个被称为农民工的庞大群体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正规、系统的职业培训的经历。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简单的体力活,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高职院校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利用节假日或晚上的时间,开展农民工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开设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培训班或进修班。这样可一方面为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民工进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开展农民工需要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术含量。

再次,依靠社区,获取经费支持。办学经费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条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另一个是学费收入。如前所述,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既不能从政府那里获得充足的财政拨款,又不能通过高收费来增加学费收入,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在美国,“社区学院是所在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社区学院,特别是乡村社区学院,在当地已成为文化中心、高等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在社区里,社区学院已成为为用人单位提供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的媒介”[52]。对于试图社区化的我国高职院校而言,社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团体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周边企业,学校应积极主动和它们建立联系,通过提供技术、人才等服务获取相应的收入。我国学者刘尧教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为各省应认真落实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必须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与培训。对于社区内的各类企业,也可以仿照“教育事业费附加”的方式,由社区从企业提取部分职工培训经费,企业职工通过社区教育进行培训。[53]另外,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社区化的高职院校与社区结合得更为紧密,其对社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更容易得到区域内各组织的认同。因此,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发动各社会组织,特别是实力较雄厚的公司企业对学校进行捐赠,以获取更充裕的办学经费。

最后,与周边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社区所需人才。由于成立时间普遍较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存在办学层次单一、教育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为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同周边高校的合作,优势互补,以全面提升自身的质量。在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各种形式中,应该是双方的转学教育是最有潜力的合作形式,将成为二者合作的重点。顾名思义,转学教育就是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上接受对方学校一定数量的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身的要求在不同学校学习。在美国社区学院的各种职能中,转学教育是其最初的职能,或者说,美国社区学院形成时的主要使命就与转学教育密切相关,即社区学院提供大学低年级教育,并使其中符合条件的学生转到相应的四年制大学。也即是说,社区学院与转学教育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对我国社区学院而言,转学教育同样有着现实的需求和意义。这是因为,在历来非常重视学历文凭的中国,那些没能进入四年制大学的大专学生,大多希望能够通过某种形式进入四年制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为此,高职院校在社区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同其他高校合作,积极开展转学教育。此外,高职院校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既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利于提升自身在所在区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