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迈克耳孙干涉仪简明物理学教程结果

迈克耳孙干涉仪简明物理学教程结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4迈克耳孙干涉仪迈克耳孙干涉仪是用分振幅法产生两束相干光,从而实现干涉的一种精密光学仪器。图9-16所示是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示意图。迈克耳孙和他的合作者曾用他们自己设计的干涉仪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运动和研究光谱的精细结构,并且测量了保存在巴黎的标准米尺,测量的长度相当于倍红镉线波长。迈克耳孙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对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迈克耳孙干涉仪简明物理学教程结果

§9-4 迈克耳孙干涉仪

迈克耳孙(A.A.Michelson,1852—1931)干涉仪是用分振幅法产生两束相干光,从而实现干涉的一种精密光学仪器。它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图9-16所示是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示意图。M1与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安装的两面相互垂直的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用螺旋丝杆控制,可做微小移动。G1与G2是两块材料相同、厚度均匀且相等的平面平行玻璃片。在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图中用粗线标出),称为分束板,平行玻璃片G1、G2与反射镜M1和M2倾斜成45°角。当光源发出的单色光线,经透镜L后,变成平行光入射到G1的半透明表面上后,被分成相互垂直的两部分。一部分被G1的薄银层反射到M2,用光线2表示,经M2反射后,穿过G1,标记为光线2′向Z处传播;另一部分穿过G1的薄银层及G2后向M1传播,以光线1表示,经M1反射后,穿过G2再经G1的薄银层反射,标记为光线1′也向Z处传播。显然光线1′和光线2′是两条相干光线,在Z处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设置G2的目的是使光线1、2都分别两次穿过等厚度且同样材料的玻璃片G1与G2,以消除两路光线所经路程的不对称而引起较大的光程差,因此,玻璃片G2称为补偿玻璃。(www.daowen.com)

设想M1′是反射镜M1在G1的镀银层中所形成的虚像。因为虚像M1′和反射镜M1相对镀银层是对称的,所以虚像M1′应在M2附近。来自M1的反射光线1′,可以看做是M1′处反射的。从而在Z处观测的M1和M2反射的两束光干涉,就可等效地看成是M1′和M2之间的一层空气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光的干涉。如果M1和M2严格的相互垂直,则M1′和M2严格平行。干涉条纹为同心的等倾干涉条纹;若M1和M2不严格相互垂直,那么,相应的M1′和M2就不会严格的平行,M1′和M2形成的空气层厚度不均匀。来自M2和M1′的光线2′和1′的干涉,将类似于劈尖干涉。

干涉条纹的位置由光程差决定,只要光程差有微小的变化,干涉条纹便会发生可鉴别的移动。每当M2平移figure_0198_1034/2的距离时,视场中将看到一条明条纹移动。所以数出视场中明条纹移动的数目ΔN,就可算出M2的平移距离:

式(9-26)指出,利用光的波长可以测量长度和厚度的微小变化;也可以利用已知波长测量介质的折射率。迈克耳孙和他的合作者曾用他们自己设计的干涉仪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运动和研究光谱的精细结构,并且测量了保存在巴黎的标准米尺,测量的长度相当于倍红镉线波长(红镉线figure_0198_1036=643.8472nm)。迈克耳孙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对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