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要求选取评价指标和因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质量、品位、等级、价值、开发条件等做出全面的评判和鉴定的过程,是旅游资源调查的深化与延伸。客观的评价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进行旅游规划的重要前提和依据。通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的综合评价,直接为调查区域旅游开发的重点、步骤等宏观规划与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调查区旅游资源特点、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评价,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为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建设项目提供论证材料,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景点提供改造和扩大的依据;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水平的鉴定,为资源的分级管理提供系列资料,也对开发产品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行业管理问题的修正提供依据。
(一)旅游资源评价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范围较广,可以把旅游资源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即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评价、旅游资源的环境条件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序位评价。
1.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特色
旅游资源特色即旅游资源的特质或个性,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是旅游资源是否开发及开发程度的决定条件。旅游资源的个性化程度是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因素,评价指标主要是旅游资源的特殊度或奇特度。
(2)旅游资源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与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相关,是旅游资源质量和水平的反映,主要包括美学、观赏、文化、科学、市场等价值。其中,美学价值涉及形象美、色彩美、音响美、意境美、组合美等;观赏价值评价指标有知名度、可游度、魅力度等;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主要有文保度、完整度、可观度等,涉及历史文物、宗教文化、休息娱乐、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多个方面;科学价值评价内容包括珍稀度、科研度、科普度等方面;市场价值主要包括向往度、满意度等。
(3)旅游资源功能
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娱乐、度假、休憩、健身、医疗、探险、商务等功能。旅游资源功能是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市场指向、资源开发保护前景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旅游资源功能主要包括资源功能类型相异度,旅游功能的明显度、协调度等。
(4)旅游资源规模
旅游资源规模包括景点数量、景区面积、景区容量等指标。不同的旅游资源其规模及评价指标不同。对同一种旅游资源,在其他指标相同条件下,旅游资源规模与旅游资源价值通常成正比。
(5)旅游资源组合
旅游资源组合一是指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与互补情况,二是指各单体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三是指单体的集聚程度。只有在一定地域内集中、具有一定密度或丰度,又具有多类型资源协调布局和组合,形成特定形态的旅游路线,才能构成一定的开发规模,具有一定的开发可行性。其评价指标包括景点集中度、景点相异度、资源结构协调配套组合关系等。
(6)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又称为旅游承载力或饱和度,指在一定时间条件和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其评价指标有:旅游空间容量、旅游经济容量、旅游社会容量等。
(7)旅游资源性质
按性质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其利用价值、旅游功能和开发方向不同,评价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
2.旅游资源的环境条件评价
(1)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作为旅游资源区域整体感知形象的主要因素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环境生态两方面。在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涉及气候、生物、地质地貌、水文等环境要素,评价指标有绿化率、舒适指数、环卫指数、环境容量系数等。在环境生态方面,主要涉及生态度、植被度、林相度、珍稀度等,相关的评价内容及指标包括生态垂直分带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特殊性、生态环境原始性、环境生态协调性、环境生态美观度等。
(2)社会环境条件
一般来说,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愈高,社会环境条件愈好,其开发利用价值愈高,若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利,开发利用价值就会明显降低。社会环境条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交通条件、通信条件、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城镇分布与功能、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施工条件等。评价指标主要有可进入性、接待可行性、供需调节度、游览适宜度、社会安全系数、工程建设难易度等。
(3)区位特性和客源环境条件
区位条件评价指标包括:地理区位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市场区位条件以及与其他资源地之间的关联区位条件;客源环境条件评价指标有:客源范围、辐射半径、客源层次、客源回馈和客源季节性变化等。
3.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序位评价
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度、成熟度、资源开发顺序及投资条件。旅游资源评价在强调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色、价值、功能、规模、组合、性质、容量等重要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旅游资源环境的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社会条件、区位环境、客源条件、开发现状、开发序位等因素及相关因子,亦即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市场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系统又可按下面的方式分为三级:即旅游吸引力指向、旅游开发潜力、旅游开发限制类型。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力指向,是旅游资源吸引能力大小的具体反映,也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主要方向。旅游资源环境条件评价则是从旅游开发潜力的角度,在旅游吸引力指向前提下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综合反映,主要依据旅游资源景观的旅游价值、开发条件、旅游功能类型等因素综合判定。而旅游资源现状和开发序位评价则作为一种对旅游开发限制类型的评价,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范围内,依据旅游开发现状和各类资源的性状,按照限制因素的种类及其强度进行划分。
(二)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尽管类型很多,但从评价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类型。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以定性描述较易把握。定性评价法也被称为经验性评价,是评价者在对旅游地资源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凭借自己的经验知识,对旅游地资源所做的主观色彩较浓厚的结论性描述,常常是旅游资源分类和规划的依据,其评价结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定性评价的优点在于能从宏观上把握旅游地的特色,其缺点是不能量化,缺少精密的科学性。定量评价法是指针对评价对象的特征及评价目的,采用一种或几种数学、经济或社会的数量化模型或方法对评价对象的主要因子进行数量化的仿真模拟分析与预测,从而为评价对象的认知、开发、保护与利用提供客观依据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构为数据指标,便于同类或不同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分析。定量评价法又可以分为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和综合多因子定量评价两大类。
1.定性评价法
(1)一般性体验评价
一般性体验评价是由游客或旅游专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旅游资源单体或一系列的旅游地,就其整体质量进行的定性评估。通过统计大量游客在问卷上有关旅游资源的优劣顺序,或统计旅游资源在报刊、旅游指南、书籍上出现的频率,或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讨论评议等方式,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优旅游资源的评价序列,这一排序结果能够大致表明旅游资源(地)的整体质量和知名度。一般性体验评价的特点是评价的项目简单,只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质量评价,这种方法常局限于少数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开发地,无法用于一般类型或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这种评价方法的使用多由传播媒介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发起,其评价的目的多着眼于推销和宣传,评价的结果往往可以使某些旅游地知名度提高,客观上也会对旅游需求流产生导向作用。
(2)美感质量评价法
美感质量评价是一种专业性的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评价,对自然风景视觉质量评价较为成熟,通常是在对游客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指标。目前已发展出四个公认的学派,即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
①专家学派。是以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或者专家为主体,以艺术、设计、生态学以及资源管理为理论基础对景观进行评价。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则作为评价依据。
②心理物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建立环境刺激与人类的反应之间的关系。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这种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
③认知学派。是把风景作为人的生存空间,主张以进化论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
④经验学派。把人的主观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把人对风景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
(3)“三三六”评价体系
“三三六”评价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范畴,评价这类旅游资源要看它的类型、年代、规模和保存现状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艺术观赏价值主要指客体景象艺术特征、地位和意义,景象中具有奇、绝、古、名等某一特征或数种特征并存的,其景象艺术水平就高,这些奇、绝、古、名都是对风景旅游资源艺术景象的高度评价。科学考察价值指景物的某种研究功能,我国有许多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价值,获得了中外科学界的赞誉。三大效益系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风景资源利用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指风景资源对人类智力开发、知识储备、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功能;环境效益指风景资源的开发,是否会对环境、资源导致破坏。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一定可行性条件的基础上。
(4)旅游资源单体综合性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表3—2)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依次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www.daowen.com)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表3—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续表
2.定量评价法
(1)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
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是指旅游资源各要素适宜于游客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程度的评估,主要特点是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一般限定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对于开展专项旅游,如登山滑雪、海水浴等尤为适用。
①地形适应性评价
作为关键的旅游资源因子,地形对风景观赏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崎岖、陡峭的地形给游客空间移动带来了困难(通常能借助于人工设施解决),另一方面地形的这种特性本身又能提高风景的美感质量。此外,地形要素通常对于运动型旅游活动至关重要。各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对地形的倾斜程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滑雪要求的坡度必须在35°以下,但滑雪区缓坡所占面积太大,又会影响滑雪者的体验水准,难以吸引大量滑雪者。各种旅游活动特别是参与性旅游活动对于地形的要求,成为评估地形适宜性的重要衡量标准。
②气候适应性评价
气候对所有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对从事观赏性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于从事运动型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活动质量。特吉旺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中,选用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三项指标,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舒适程度的不同状况,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来表示风效的状况,通过获得的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对气候的适宜性进行生理评价。其中,舒适指数是指人们对周围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根据大多数人的感受,特吉旺把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舒适指数处于+1~—1的日期为适宜旅游的季节,其中“0”区持续的日期为最佳旅游季节(表3—3)。
表3—3 舒适指数分级表
风效指数是指人们的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作用下感觉冷暖的程度,根据大多数人的感觉,特吉旺把温度和风速的组合分为12类,风效指数为“-a”的暖风和“-c”的凉风期为适宜旅游的季节,而风效指数“-b”的舒适风期为最佳旅游季节(表3—4)。
表3—4 风效指数分级表
注:①气温30℃~32.7℃②气温≥32.8℃③气温>35.6℃
③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
乔格拉斯在研究海滩旅游地的一般特征时,提出了一级浴用海滩的评价标准。对用于消极活动(阳光浴等)的海滩,要求如下:海滩沙质细洁,至少长300英尺(1英尺=0.3048米)、宽50英尺,沙滩在全年中应有80%以上的时间免于暴晒;后腹地有遮掩、树木,而且环境幽雅,无人工废物和自然灾害物,坡度小于15°,易于通达,具开发潜力。对用于积极活动(游泳等)的海滩,要求如下:水底没有或很少有淤泥,水质无色无味,无生物垃圾,高潮时水深8英尺,海底无珊瑚和尖石,无危险激流,与水域邻接之海滩坡度不大于8°;海滩性质同上,但要求更长更宽;一年中应有9个月的时间适于游泳。
(2)综合多因子定量评价
综合多因子定量评价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一些数学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这类评价方法也非常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对旅游地的综合性分析,有一个潜在的认定,即游客出游的行为同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之间呈现为确定的正比例相关。换言之,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值越高,则游客到这一旅游地来旅游的愿望(对于潜在的旅游地)和行为(对已开发的旅游地)越强烈。游客的消费决策和行为规律是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的理论基础,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即是基于消费者决策模型: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其中:E为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结果值;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在求取各评价因子的评估值时,同样可以采用与此形式相同的模型。在一般情况下,对应于旅游地综合性评估值还有一个定名量表,即可以将定量的结果转化为确定的定性结论,以便于决策者使用评估结果。就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和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形式是完全一致的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的结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对旅游地进行综合性评估时,大都是使用这一模型。
②指数评价法
旅游资源的指数评价法主要分为三步。
A.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吸引力及外部区域环境,要求有准确的定量统计资料。
B.调查分析旅游需求,主要内容有游客数量、游客构成、逗留时间、旅游花费趋向、需求结构及节律性等。
C.拟定总体评价式,建立表达旅游资源特质、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若干量化模型。公式为
其中:E为旅游资源评价指数;Fi为第i项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中的权重;Mi为第i项旅游资源的特质与规模指数;Vi为游客对第i项旅游资源的需求指数;n为旅游资源总项数。
③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层次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的,在国内应用这一研究方法的领域很广泛。其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主要步骤有五个。
A.将旅游资源的评价进行层次划分,划分出大类、类和层次,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B.给出评价因子的大类、类、层的权重,对决策树中各层次分别建立反映其影响关系的判断矩阵,确定评价因子排序权重及位次。
C.根据权重排序,以100分为总分,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表。
D.根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基本评价因子的指标分。
E.可以应用调查结果和评价指数确定旅游资源的旅游容量、密度、需求规律性和开发顺序。
如楚义芳建立的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共分为三个部分: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区域条件评价和旅游区位特性评价。相应的评价因子模型见表3—5。评价的数量模型采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关于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评价因子的权重来源于用层次分析法处理专家咨询的结果,运用此模型时,只要取得评价因子权重和评估的方法适当,其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表3—5 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