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者的主观因素与目标的关系

旅游者的主观因素与目标的关系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除了要受前述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要为其主观因素所决定,这里所说的主观因素便是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当目标确定之后,随之就为满足需要、解除紧张而活动。一般可以认为,一个人不大可能会为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希望外出旅游。因而凡在经济上有能力外出旅游者,其温饱等基本问题早已得到解决,所以不可能为满足生存需要而旅游;反之,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希望”外出旅游者也不会有足够的经济条件。

旅游者的主观因素与目标的关系

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除了要受前述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要为其主观因素所决定,这里所说的主观因素便是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

(一)旅游动机与个人需求

动机是促进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地的心理倾向。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需求。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心理上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体验,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就产生了动机。有了动机,进而需要选择或寻找目标。当目标确定之后,随之就为满足需要、解除紧张而活动。行为使产生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中不断减弱,直至行为结束,人的心理紧张也随之解除。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引起第二次行为。基于此,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旅游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人类需求层次说。这一学说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基本需要层次向高层次、专项需要层次方向发展,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食物、饮水、氧气等;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求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相赞许;

(4)受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这个理论对于旅游业各部门在接待旅游者工作中注意他们的上述需要和提高服务质量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但是从需求动机方面来看,在就外出旅游做出决定时,旅游者到底是为了满足上述哪一层次的需要呢?一般可以认为,一个人不大可能会为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希望外出旅游。这是因为:

第一,一个人或其家庭的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旅游。因而凡在经济上有能力外出旅游者,其温饱等基本问题早已得到解决,所以不可能为满足生存需要而旅游;反之,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希望”外出旅游者也不会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即使其离开某地外出,也只能是出于移民就业目的,从而不再属于旅游活动范畴

第二,待在自己的家乡比去任何其他地方都更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为了安全需要而计划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也很小。当然,旅游者在旅游期间也需要安全,但这显然不是促使其外出旅游的动机。

第三,一个人社交需要的满足,只能在其通常生活和工作社区内才能得到并且长期维持,因为只有在生活和工作的长期接触中,人们才能真正互相了解和产生感情,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使一个人的地位在群体中得到承认,才能获得真正的爱和友谊。因此,人们不大可能在外出短暂旅游期间使自己的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也不大可能为了这种需要而外出旅游。当然,旅游确实有助于并且实际可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了解甚至感情融洽,但这只是旅游的客观影响。

事实证明,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两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有联系。例如,所谓受尊重的需要除了包括在他们心目中受到重视、赏识或尊重之外,也包括通过取得成就、提高地位和增强自信心等表现自己的需要。在欧美社会中,某些形式的旅游,特别是到外国名胜地区旅游的经历常为人们所羡慕和崇敬,因而有助于满足个人受人尊重的需要。而且,某些由于社会地位等原因在本国或家乡地区不为人所尊重的人到了某些旅游地区,特别是到了某些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后,则可能会享受到在自己乡土内不曾得到过的受人看重之感。因此不难理解,有的人外出旅游很可能是为了满足尚未得到满足的受人尊重的需要。

至于人们外出旅游是否是出于自我实现需要,目前尚有争议。有的旅游动机似乎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关,例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世界名峰。然而许多权威学者,包括马斯洛本人在内,都认为很少有人到达了要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需要只对有限数量的旅游者起着相当大的激励作用。而用这种只有很少人才能达到的需要层次去解释千军万马的大众旅游活动的动机,显然是不适宜的。

那么现代人外出旅游到底是基于何种具体需求呢?理论界有两种主要的观点:首先,基于探新求异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比较喜欢适时短期改换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并且对不同于自己乡土的事物、风光、习俗和文化颇感兴趣。人们之所以对他乡的这些东西感兴趣,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有其不同之处。这种情况逐渐在社会中生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即喜欢探索并探新求异。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乡土以外地区或国家的了解有所增加。这导致了人们更加希望离开乡土到其他地方走走,因为光靠阅读报纸或听别人介绍等间接手段来了解和想象外部世界,是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他们需要亲自去看一看和亲身体验一下他乡的新异之处。大众旅游的发展实践证明,相当大数量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中都包含有这种需要或者说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www.daowen.com)

其次,基于逃避紧张现实的需要。在现今这种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分季节,千篇一律;人们的生活活动如同机械例行公事,公式化且缺乏灵活和变化。此外,在竞争和效率的迫使下,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有时甚至快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生活上的这种单一化和近乎狂热的节奏使人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单调的紧张和厌倦。为了消除紧张和摆脱厌倦,人们只好千方百计地设法躲避这种现实,从而产生了定期改变一下生活节奏的要求。而就躲避的形式而言,外出比任何其他消遣方式都更有效,因为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不再受在家时的各种角色和行为的羁绊,加之新异事物给人们带来的刺激,故而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原有的紧张。随着旅游活动的日渐普及,大量的、越来越多的人都已开始承认旅游是从喧嚣和紧张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探新求异的需要还是逃避紧张现实的需要,从本质上讲都属于人的精神需要。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外出消遣或度假旅游主要就是为了满足这些精神上的需要。虽然人们在外出旅游期间也需要满足生理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但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保证精神需要的满足而派生出来的需要,不能形成外出旅游的目的。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概括起来进行分析,旅游动机可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观光型旅游动机。有这一类旅游动机者以观赏自然景色为目的,对自然风景有着浓厚兴趣,他们都愿意去具有独特山水风光的名胜区。

第二,保健型旅游动机。指在工作、学习后以轻松头脑和肌体为目的的旅游,有这一类旅游动机者会参加同锻炼和放松身体有关的旅游,选择对身体有益的旅游方式。目前,国内外时兴的野营旅游、登山旅游、疗养度假以及医疗保健疗养均属此类。

第三,文化型旅游动机。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的影响,接触面有限,通过旅游可以扩大知识面,特别是增加一些直接的感性认识。如参观一些古迹、博物馆,体察某地的风俗民情等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第四,社会关系型旅游动机。即通过旅游逃避日常社会关系,摆脱日常事务,同时在旅游中广交益友。

第五,经济型旅游动机。即以从事各种商业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加强,商务旅游者也将日益增多。

实际上,人们外出旅游很少只是出于一个方面的动机。由于旅游是一种综合的象征性行为形式,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因而人们在外出旅游时除怀有某一主要方面的动机外,往往还会涉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动机。例如,去承德避暑山庄的旅游者,既是为了避暑,也是为了欣赏那里的自然景色,还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广交益友。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在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旅游行为。美国学者普劳格提出了游客个性心理模式,研究了不同心理类型对旅游动机以及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这五种类型是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代表处于极端的两种对立的性格。心理类型属于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点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他最强烈的旅游动机是休息和轻松。在行为表现上,这一类型的人喜安逸,好轻松,活动量少,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理想的旅游是一切都事先安排好的,比较喜欢团体旅游的方式,习惯做法是乘车到他熟悉的旅游地。处于另一极端的属多中心型的人,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多变。行为表现为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团旅游,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喜欢到那些偏僻的、不为人知的旅游地体验全新的经历,喜欢飞往目的地。这类人虽然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某些基本的旅游服务,如交通和住宿,但是更乐于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些人甚至会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旅游企业的服务和产品。

除了这两个极端类型,中间型属于表现不明显的混合型,近自我中心和近多中心型则分别属于两个极端类型的中间型,略倾向于极端特点的过渡类型。普劳格的这一模型,虽然大体将人按个性心理特征划分为这五种类型,但是划分并非绝对。他也肯定了人在心理上存在一种连续性,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弹性或灵活性。这一模型也显示,属于中间型心理类型的人占大多数,而属于两个极端心理类型的人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

个性心理因素只是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个人因素(如个人社会因素和个人文化因素)会影响人们旅游动机的形成。这些个人社会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微社会环境。年龄和性别决定着一个人的生理特点,也影响着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在考虑进行旅游时,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其旅游决策;微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人际环境或人群。个人文化因素包括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民族风俗、宗教的影响。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掌握的知识和关于外界的信息也相对较多,从而更有亲自了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恐惧;民族风俗方面,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人把度假、娱乐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则崇尚勤劳、节俭;宗教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旅游者不同的消费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