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及其影响

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及其影响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凡可自由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都会外出旅游。(三)其他客观因素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重要基本条件,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两项条件便能成为旅游者。一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或者说一个人所处的家庭人口状况则的确可构成影响其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及其影响

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以及其他客观因素。

(一)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与程度同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国家的人均收入迅速增加,那些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西方国家更是如此。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往往决定着他能否实现旅游及其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乃是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一,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一个家庭的收入并非全部都可用于旅游,不同个体在收入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有所差别。人们的收入增加,需求数量和结构就必然要发生变化。恩格尔曾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别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旅游需要显然是一定时期中的高层次需要,它是在基本生理需要之上的一种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因此,对于这种高层次的需要,并非是由其家庭收入水平决定的,具体地说,应该是由其家庭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所决定的。

可自由支配收入又称为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纳税社会消费(如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很多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尚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会外出旅游。然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这一临界点,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消费便会增加。当然,这一收入临界点在各国各不相同。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重要不仅仅在于一个家庭达到哪一收入水平便可满足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而且还在于超过这一临界水平后,每增加一定比例的收入,旅游消费便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总之,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水平则决定着一个人的旅游支付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并且还会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行方式的选择等。所以,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凡可自由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都会外出旅游。事实上,即使是在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也总会有一些收入水平虽然相当高,但却不曾也不愿意外出的人。因此,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只是经济条件方面的影响因素,而非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唯一决定因素。

(二)闲暇时间

旅游是为了寻求新的感受,旅游者如果总是停留在常住地或总是在不大的范围内活动,是不可能有很多的新感受的,只有放大视野,拓宽旅游范围,才能有更多的新的感受。如果排除旅游活动总的支付能力的影响,那么用于旅游的时间的长短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用于旅游的时间的研究也就是对旅游闲暇时间的研究。闲暇时间是旅游者产生的另一个必备条件。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生时间可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例如,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二是必需的附加工作时间。例如,必要的加班加点、必要的第二职业等。三是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例如,吃饭、睡觉、家务等。四是必需的社会活动时间。例如,出席必要的社交约会、学校召开的学生家长会等。五是闲暇时间,也称为余暇时间或可自由支配时间。

其中,前三部分的时间较为固定;第四部分的时间较难准确计算,表面上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如经济发达国家家务劳动大多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相应的家务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与此相反;所以只有第五部分的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可见,闲暇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个人闲暇时间增多是社会闲暇时间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化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缩短了个人谋生的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个人闲暇就会相应延长。

在现代社会,闲暇时间可分为四种。一是每日闲暇,指平均每日工作、家务、社交等的剩余时间,很零散,可用于娱乐和休息,但很难用于旅游。二是每周闲暇,即周末公休时间。目前,我国同经济发达国家一样,也实行每周5日工作制,故周末假日为2天。这为我国公民周末旅游度假提供了必要的时间条件,可促成郊游和快速旅游的构成。三是公共假日,即通常所说的节假日。各国的公共假日多少不等,大都与各国民族传统节日有关。我国的公共节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西方国家最典型的节日是圣诞节和复活节。若与每周闲暇连在一起,这段时间往往是家庭或结伴外出做短期旅游度假的高峰时间。四是带薪假期。目前,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大都规定对就业员工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这是自产业革命完成起,工人阶级百余年顽强斗争的结果。法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形式规定就业员工享有带薪假期的国家,它在1936年宣布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劳动者每年可以享受为期两周的带薪假期。当今世界各国实行带薪假期情况参差不齐。

(三)其他客观因素

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重要基本条件,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两项条件便能成为旅游者。实际上,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要受到许多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结构

人的平均年龄越大和平均寿命越长的国家,外出旅游者越多。子女少或者无子女的家庭产生旅游的可能性更大。人口的教育结构也是旅游产生的一个条件,即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参与旅游活动相对较多。一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或者说一个人所处的家庭人口状况则的确可构成影响其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很多调查情况表明,家中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很小。

2.交通状况(www.daowen.com)

各类交通工具的不断改善,以及公路网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为人们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3.都市化

大都市是产生旅游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因为都市人口密度高,拥挤、喧闹、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因而要求摆脱城市生活压力、改换环境、解除疲劳的愿望十分迫切。不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大都市是主要的旅游客源产生地。

4.信息传播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对各地旅游景点的介绍,能激发人们产生外出旅游的欲望。

5.旅游业的发达程度

旅游是人们离开所熟悉的环境的一种活动,需要事先了解和安排在旅游地点的各种活动。作为旅游活动媒介的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旅游者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

6.汇率变化

当本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坚挺时,出国旅游人次就会增加;反之,出国旅游者人数就会减少。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美元升值,从而导致美国出游者人数极大增加;而到90年代初日元、马克升值时,美国出国旅游者人数减少,而日本德国的出境旅游却升温了;现今,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相应地,近些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

7.政治环境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还与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密切关系。当一国或一地区政局动荡不安、治安秩序混乱时,旅游活动必然受到影响;反之,将推动旅游的开展。

8.国家的有关政策

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团体组织,在宣传、签证、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各种鼓励政策和措施,为旅游的产生创造了良好条件。有的国家则为环境保护或防止外汇储备减少,制定了某些限制本国公民出国的政策。目前,我国对公民出境旅游这一行为采取鼓励的措施。

9.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

除了观光、度假、保健旅游不断花样翻新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度假旅游,而是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丰富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以体验、参与为主,通过旅游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为此,各旅游接待地想方设法推出适应各类旅游者的专门化、特色化的产品,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生态旅游、徒步旅游、登山旅游、自行车旅游、蜜月旅游、家庭旅游、购物旅游等,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旅游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