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崑威 图/惠雯
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鹿门山中的鹿门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著称。马祖道一弟子庞蕴,在这里留下了重要的活动足迹。曹洞宗曹山系、洞山系法脉于此均有传承。鹿门寺家风在曹洞宗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明清之际,这里又成为临济宗门庭。宋元后,曹洞宗道楷法系北宗一枝独秀,将曹洞宗带入生机勃发阶段。
鹿门寺,坐落在襄阳市东津镇境内的鹿门山上,素以风光旖旎著称。北宋著名诗人曾巩有“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感叹。据传,北宋末年,法灯禅师住持鹿门寺时,山中曾严重缺水。法灯禅师在山崖边打坐,默默祈求护法山神的帮助,他以禅杖杵地后,岩壁中果然涌出两口清泉,解决了人们喝水的难题,后人遂给它们起名为灵溢泉和聪明泉。
充满诗意与禅意的鹿门山
鹿门寺山门
鹿门山又是著名的隐士之山,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居士庞蕴、诗人孟浩然、晚唐文学家皮日休等皆栖隐山中。孟浩然那首脍炙人口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绝句,就在鹿门山即兴而作。鹿门山及其“鹿门高士傲帝王”之美誉千古流芳,白居易留有“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之诗篇。
明景泰年间,当地曾建有“三高祠”,供奉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三人像。
鹿门山中何时有鹿门寺,已不可考。据明代《襄阳郡志》载,鹿门寺晋时曾获赐寺额“万寿禅寺”。代有兴废,寺名亦屡变,唐时曾建有华严院,北宋又改称政和禅寺……后统称鹿门寺。从现存唐、宋有关鹿门寺的诗歌中,可以想见鹿门寺的盛名及历史上的盛况。
鹿门寺宗风屡次变迁,据文字可考者,曾为律寺。然而,历史上的鹿门寺主要还是以禅宗丛林著称,龙象辈出,其中,事迹可考者,处真、志行、行因、鹿门自觉、法灯、希辨被尊为曹洞宗祖师。梓舟船是明清之际临济宗高僧。而禅史著名传奇人物——庞蕴居士一家,也在鹿门山与鹿门寺留下了重要的活动足迹。元和年间,庞蕴一家北游襄阳,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
晨钟暮鼓传出慈悲梵音
鹿门寺与曹洞宗
鹿门寺成为曹洞宗道场,始自处真禅师。处真禅师生平待考,现存资料只知道他师从曹山本寂,属曹山系法脉。
处真禅师法嗣,在灯史上有记录的六人,他们是:益州崇真和尚、鹿门山第二世谭和尚、襄州谷隐智静大师、庐山佛手岩行因禅师、襄州灵溪山明禅师、洪州大安寺真上座。其中,继承鹿门寺曹洞宗法统的是谭和尚与行因禅师。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曹洞宗为何能弘传至鹿门寺?此时,曹洞宗已经传播到了浙江丽水,湖北鄂州、武昌,并远及四川成都、陕西南郑、河南沁阳、山西太原等地。
位于鄂西北的襄阳远自东晋以前就有佛法弘传,东晋时期释道安在此弘法15年……使这里具有丰厚的佛教文化历史底蕴。再者,襄阳不仅地势险要——“跨连荆豫,控扼南北”,而且交通便利,顺着汉江而下,即可进入长江,到达“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加上鹿门山闻名遐迩,自然成为曹洞宗僧人开山辟地的首选之所。
然而,曹山本寂虽有荷玉光慧、金峰从志、鹿门处真、育王弘通、曹山慧霞等法嗣,但四传以后就断绝了,洞山法系也仅赖云居道膺勉强续延。从云居道膺寂灭到投子义青继嗣宗统,直至投子义青传法于芙蓉道楷之前,曹洞宗在这百余年期间的发展传播状况,有学者概括为“百年孤独”时期。鹿门处真的法嗣继谭和尚、行因禅师以后,鹿门寺的曹洞宗宗脉就湮没无闻了,也未见洞山系中人于此继嗣宗统的记载。其间,鹿门寺一度成为律宗道场。直至北宋末年,曹洞宗第八世祖,洞山系祖师芙蓉道楷的弟子鹿门自觉、法灯续曹洞法脉,于北宋政和年间先后住持过鹿门寺,并把鹿门家风推至鼎盛时期。(www.daowen.com)
《法灯禅师传》称:“七年,解院事。西归京师,名闻天子。俄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这说明,法灯是在政和七年(1117年),鹿门自觉禅师在襄阳圆寂后,徽宗赵佶下旨召见并诏令住持鹿门政和禅寺的。鹿门寺的住持需要由皇命“诏住”,可见当时它在全国佛教界的地位。当初自觉禅师欲将鹿门寺家风“革律为禅”进行发扬,可惜开创未半便圆寂了。法灯禅师继往开来于此广纳僧众,兴建殿宇,历时10年,宗风大振,为之一新。从此,鹿门寺成为曹洞宗重要道场,法灯禅师于此广开曹洞宗风。
北宋灭亡后,襄阳由于地处宋金、宋元对峙前线,鹿门寺因兵荒马乱而一度荒废,有关记载已不多见,直至明代,虽有佛事活动,但其影响已远不及前。
鹿门寺内,风铃声声
寺院院墙上绘有吉祥鹿的形象
鹿门寺与临济宗
聪明泉水质清澈,千百年来不涸不溢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临济宗四祖风穴延沼和南院慧颙的弟子守廓禅师曾一同于鹿门寺“结夏”。延沼禅师的再传弟子,首山省念法嗣惠昭禅师,后住持鹿门寺,《天圣广灯录》载“襄州鹿门赐紫惠昭山主”。可见鹿门寺于曹洞宗鹿门处真禅师法嗣,谭和尚之后,曾经一度改换门庭为临济宗,并且地位显赫。有关惠昭禅师的生平待考,只知道他与当时的丞相王随同为首山省念法嗣。此后,鹿门寺临济宗法统传承不详,直至1662年秋,梓舟船禅师来此住持。
梓舟船禅师是四川成都潼川人,俗姓何,为临济宗“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法于二隐谧禅师。禅师5岁丧母,15岁丧父,21岁时拜白莲庵映春和尚为师,出家发愿“以报父母,求脱生死”。一日,映春和尚问他:“如何是汝本心师?”答:“不识。”映春和尚道:“我也不识。”后来因受庵禅师推荐他到雪门禅师座下受戒,遂在荣华山结茅棚而居,礼拜《法华经》《华严经》3年,摄心无寐,胁不至席。时值明末,茅棚横遭强盗洗劫,他险些被饿死,“几番时念观世音菩萨,忽闻声救”。
后来梓舟船到华亭法忍寺,礼二隐谧禅师。二隐谧也是四川人,问他:“闻得上座在三塔事如何?”梓舟船答道:“与和尚不别。”又问:“如何是不别?” 梓舟船摊开双手以示回答。师喝道:“哪容得你!”便打。梓舟船一喝,师照打,梓舟船于是俯身礼拜。一日,二隐谧禅师在方丈室,打知客师,梓舟船问道:“和尚打他为何事?”师不由分说,劈面一棒,将梓舟船打昏在地,并说道:“一向受棒这番气息也无?”梓舟船突然起身大笑。师道:“这一死也难得活。”梓舟船对曰:“说什么死活。”师一笑。就这样,梓舟船一住就是4年。由于经常被棒打,以至棒伤时常发作,疼痛难忍。后到浙江嘉兴古心庵闭关3年,直至二隐谧禅师住荆溪宝安寺时方奉师命出关。师云:“至一句道来。”梓舟船答:“破时老人。”“后隐楚襄阳檀溪寺住茅数年重建开荒”,有《语录》三卷传世。
清康熙壬寅年(1662年)秋,梓舟船禅师应以鹿门寺监院非指禅师为首的僧众和襄阳居士们的迎请,来到鹿门寺。梓舟船禅师一到鹿门寺山门,即拈诗一首:“鹿门山势最威雄,瓦砾生辉达本宗;面目俨然成现个,百草头上起云龙。”升座,为众人开示道:“鹿门祖地,元来养道之处,任从尘境相对,本有自性自在。”梓舟船禅师驻锡鹿门寺期间,常以诗句描述鹿门山色。
梓舟船禅师在鹿门寺开法两年后,又历时七载,将已成废墟的檀溪寺恢复重建,成为檀溪寺清代开山祖师。因此,世人又尊称他为“檀溪梓舟船禅师”。
梓舟船禅师在襄阳期间,足迹踏遍襄阳的山山水水,在《梓舟船禅师语录》中留下的游记诗、偈、颂辞多达150余篇,可见与斯感情之深。
梓舟船禅师法嗣于灯录中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他身后的鹿门寺法统不甚明了,只是在《锦江禅灯》中录有清初著名的临济宗僧人,密云圆悟法嗣破山海明弟子,丈雪通醉法嗣——鹿门彻岩彭居士公案一则。彭居士,名文炜,法名彻崖(岩),号鹿门,曾任湖州知府,与梓舟船禅师往来密切,曾为其《语录》作序。由此推断,梓舟船禅师以后的鹿门寺宗风应为临济宗。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鹿门山的绮丽秀美,自然吸引了宗门大德于此开山辟地。统观鹿门寺史,发端于魏晋,于两宋之际的曹洞宗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延续至明清以来的临济宗风。这也应了宗门下“临天下,曹一角” 之说。
清代以后,鹿门寺一度湮没。1992年,襄阳县政府对鹿门寺进行了重建。赵朴初先生当时闻讯后,欣然提笔题下“鹿门寺”“大雄宝殿”寺额、殿名,鹿门山中又回响起佛音梵呗之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