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祥霖 图/李黎
坐落在寸土寸金的江城闹市中心,武昌莲溪寺有鸟语还有花香,开辟出一方净土,褪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从寺外看,不过是朴素的青砖白墙,但寺内却别有洞天——庄严的殿堂,曲径回廊、瀑布流水交相辉映,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整座寺院依山而就,结构严谨,雕镂精湛。步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弥勒殿,黑色的立柱和石雕挡板护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使殿堂显得恢宏庄重。
小园四季常青,鸟语花香,还有一棵历经百年岁月沧桑的古朴树。一条青石铺成的幽径,通往佛学院的教室。人们走到这里,俨然有进入清凉之境的 感觉。
莲溪寺环境幽雅清新
长溪流水碧潺潺,水景成为寺院景观的点睛之笔
行至千佛殿旁,渐闻水声潺潺。池中荷叶田田,波藏锦鲤。小溪的源头处是祖师殿与往生堂,它告诉人们:数典不忘祖,饮水当思源。这“一溪流水绕烟霞”,流的是饮水思源,绕的是伽蓝烟霞,传播的是感恩之心。
历经时光的磨砺,世事的沧桑,莲溪寺的常住和学僧们依然按照丛林律仪轨修行,她们每日凌晨而起、过午不食,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武昌佛学院,由民国高僧太虚大师亲自创办,培育出一批德学兼备的僧伽人才。目前,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有学僧3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这里的学修体系是“沙弥尼”1年、“式叉尼”2年、学戒6年,讲究“学修并进”,日日不辍。
晨钟暮鼓、磬鱼梵呗之中,僧人们或参禅打坐,或轻声诵佛。进入五观堂用斋后,还要念诵偈语结斋。当梵音如水一样漫散开来,听者在身心安宁之余,也有了淡淡的法喜。
莲溪寺整体结构呈现出徽派建筑的特点
退居方丈慈学老法师参加浴佛节(www.daowen.com)
关于莲溪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寺院曾出土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碑文纪录清晰,佐证唐宋以来就有寺院在此地建造。后来历朝屡有兴败,直到清光绪年间从四川来了一位精通医术、修持精深的和尚,他四方募资,历经艰辛,才将莲溪寺恢复到十方丛林的规模,并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奏请藏经。从那时起,莲溪寺一直传承至今。
民国初年,体空法师任方丈期间,在此创办湖北华严大学,为当时全国佛教最高学府。体空法师还于1928年以武昌张之洞路的八腊庙为莲溪寺下院,开办过湖北佛教讲习所。能海与普堃两位大德在下院创办金刚道场,为武汉弘扬密乘之先驱。
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革命家董必武、恽代英、吴德峰、王仲友、汪佑芝、李书城等与体空法师交谊甚厚。吴德峰、张复初在八腊庙接头时,体空法师发现情况有异,设法掩护吴、张脱险。几位烈士被害后,也由体空法师和下院的当家师问贤法师收尸掩埋。
日寇侵华时期,莲溪寺部分僧侣积极参加抗日救护队,随军转战南北,在寺者自耕自食。
由于战火摧毁,莲溪寺一度败落,污水横流,山体也几乎被削平,寺貌残败不堪。1952年,莲溪寺曾两次关闭,后由道根法师主持恢复。当时常住僧人有50余人,为生产自救,兴办草织品厂和火葬场。
此后,莲溪寺佛像曾被毁,殿堂被占用。1985年国家宗教政策落实后,各占用单位迁出,寺院被交还。当年9月15日,莲溪寺改为比丘尼丛林,礼请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慈学法师担任住持,并于1992年正式升座。
慈学法师十分注重培养人才,于1987年创办了尼众“爱道培训班”,至1994年改为武昌佛学院尼众班,培养了大量僧才。
中秋节传灯祈福
慈学老法师的一生,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位曾经在太虚、虚云、能海、正果等大师座下闻法修行,创办过武昌佛学院爱道培训班的“佛教黄埔生”,而今依然领众熏修,被称为中国佛教的“活化石”,她见证了武汉佛教的兴衰与莲溪寺的重生。如今,老人家已经90多岁了,接待信众时仍然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
岁月如风,长伴无声。从莲溪寺出来,已是傍晚了,外面灯火已亮,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日夜不息。回望着在残阳掩映下的古寺,只看到那寺内大殿的一角,依然留在视野中。一个回眸,多少故事,多少时光,都这样流转,在入世与出世间游走。这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从另一个清净的世界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