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慧 图/惠雯
汉正街,是全国有名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所在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这条街巷的深处还隐藏着一座寺庙——栖隐寺。
透过黑色铁花纹的窗棂,一缕清幽的檀香缓缓伸展,为这个喧闹的街市,增添了几分宁静。转过一面墙,可以看到门口的石狮子,还有山门上“栖隐寺” 几个字,这是时任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的昌明老和尚手书。山门的右墙边,在一块黑色大理石上,写有“汉口佛教正信会”。在拥挤逼仄的巷道中,小小的栖隐寺显得单薄却有力。
传说栖隐寺已阅千年风霜,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间。最初的栖隐寺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栖隐寺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汉口佛教正信会”的遗址上所建。那么,居士林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尼众道场的呢?
隐于闹市的栖隐寺
栖隐寺始建于唐宋时期,原名妻隐寺,其所在街道原来叫作美人街,曾是“中国二十一丛林”之一。民国时候,太虚大师大力宣传和组织建立居士林、佛学会等居士团体,并在上海建立了我国较早的居士林——上海佛教居士林。1920年,在太虚大师的倡议下,武汉建立了汉口佛学会,1929年改名为佛教正信会,地址就在栖隐寺的隔壁。那时的佛教正信会与栖隐寺在佛教活动中相互支援,实为一体。
“汉口佛教正信会”,在华中佛教史上赫赫有名。它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时间跨越民国时期至新中国的武汉居士团体,参加正信会活动的有不少知名民主人士。今天研究民国佛教历史,这是必讲的课题。1920年秋,太虚法师说法于汉口安徽会馆,武汉居士遂有组织汉口佛学会之提议。后经过筹备,于同年9月在红十字会会所举行成立会,通过了章程,推举李隐尘为会长,尊太虚法师为导师。正信会面向社会,以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为主要联系对象,宣讲佛经,开展佛事,发展会员,广施善事。正信会是取太虚法师倡导的“树立正信,破除迷信”之意。海内外不少高僧大德曾在这里讲论佛法,如太虚法师、圆瑛法师、能海法师、持松法师等。
正信会还创办有佛教刊物,佛教权威杂志《海潮音》月刊多次在此编发;1932年创办《正信月刊》;1947年创办《佛化报》。正信会的慈善事业也有很大影响。1931年武汉大水成灾,这里设粥棚两处,每天就食者达500人次。1938年武汉遭到日本战机大轰炸,慈济团组织救护大队,同红十字会一起抢救伤员,掩埋受难者。1940年创设殡仪馆,为武汉第一家。正信会的活动不仅影响了全国,而且闻名世界。日本大田僧正、锡兰(现斯里兰卡)佛教代表打那拉法师、伦敦佛教会副会长鲍尔温博士等都曾来此访问。(www.daowen.com)
虽然隐于汉正街的繁华深处,人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佛门特有的清净。一进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弥勒菩萨的背后,照例是威风凛凛的大护法韦驮菩萨,面容坚毅而谦恭。
韦驮菩萨的右侧,是汉正街的“财神爷”,他一手捧着高高垒起的金元宝,一手拿着金晃晃的如意。虽然寺院不是“财神爷”的“府邸”,不过民众将“财神爷”作为护法供奉在此真有几分汉正街的特色。听说,“财神爷”的香火十分旺盛,附近的小商贩每天出摊前来此一拜的大有人在。
为缅怀太虚大师设立的太虚讲堂
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大雄宝殿是寺院最古老的建筑,殿门外过道顶部的木雕很别致,上有麒麟、蝙蝠的图案。大殿中央,释迦牟尼佛慈悲的容颜依然在这一方闹市中守护众生。释迦牟尼佛的背后,则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仰望着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我忽然想,当观世音菩萨心里装着无量的众生,才会有千手千眼的通达吧?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其实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法。
礼佛后,我的视线,被左右四壁挂着的罗汉图像吸引了。这些图像都被装裱在木框里,看起来栩栩如生。仔细一看,这些佛像竟然是用濒临失传的汉绣技法绣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很有立体感,颜色也特别鲜艳。当年,武汉绣花厂的巧手工匠们一针一线绣出了这十八罗汉和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值得一提的是,大殿里有两根看起来很特别的顶梁柱——它有莲花状精美华丽的底座,柱子底部还有扶手,我们用手转了一下扶手,这才发现,这高高的柱子竟然是可以转动的!它叫转佛筒,并不像转经筒那样广为人知。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而栖隐寺,虽然隐于闹市,这里的出家人却淡泊名闻利养,常年早晚功课不断,还开设有太虚讲堂,每周弘法利益大众,让人们浮躁的心灵能够沐浴甘露的清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