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昌宝通禅寺:遇见最美荆楚寺院

武昌宝通禅寺:遇见最美荆楚寺院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只有洪山宝塔倒影所及之处,和能够听到宝通禅寺钟声的地方,所产的洪山菜薹才最为正宗。位于洪山南麓的宝通禅寺与随州大洪山一脉相承大殿前的梅影婆娑北宋末年,金兵南进,随州一带战火纷飞。明成化二十一年,重建后的万寿禅寺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的四大丛林之一。相传,宝通禅寺钟声所播及之处,长满了又脆又嫩的菜薹,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生长的菜薹味道最鲜美。

文/李义洲 图/惠雯

说起鼎鼎有名的洪山菜薹,很多武汉人都会想起那座拔地凌空的洪山宝塔。有诗云:“塔影钟声映紫菘。”这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据说,只有洪山宝塔倒影所及之处,和能够听到宝通禅寺钟声的地方,所产的洪山菜薹才最为正宗。至今为止,寺内宝塔附近的空地上,还种着几亩洪山菜薹,每年上市时供不应求。

宝通禅寺位于洪山南麓,它不仅是武汉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曾经是复办后的武昌佛学院所在地,培养了大量青年僧才。

宝通禅寺与随州大洪山的渊源密不可分。

公元420—479年,南朝刘宋时期,宝通禅寺始建,初名为东山寺。相传,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慈忍大师云游到随州大洪山并修建了灵峰寺。他在圆寂前,毅然割掉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的利益奔走。后来,这双“佛足”便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

位于洪山南麓的宝通禅寺与随州大洪山一脉相承

大殿前的梅影婆娑

北宋末年,金兵南进,随州一带战火纷飞。官吏们撤离随州时,也将“佛足”迁到了武昌,并将当时的东山寺加以扩建,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并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对慈忍大师舍身割足的精神十分敬佩,命人取“佛足”随其征战,鼓舞士气。他登基后,还特意派钦差大臣将“佛足” 护送回都。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元军与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交战中,万寿禅寺毁于一旦。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后的万寿禅寺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的四大丛林之一。由于屡罹兵燹,寺内现存的主体建筑多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

宝通禅寺历代有诸多高僧驻锡,幽胜迥然,寺中有许多历代相传的佛像、石刻、碑记,以及宋朝古钟、明朝石狮等文物。1983年,寺院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www.daowen.com)

笔者所到那天,寺内游人寥寥,苍松古梅林立,恬淡安静,间或有人来往也是静悄悄的。走向通往后山的石阶,依稀可见寺院依山就势的格局。放生池、圣僧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千佛殿、华严洞等楼阁皆备,层叠有致,这让人不禁遐想它昔日梵音和鸣,香客络绎不绝的情景。

武汉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民国年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兴盛一时。宝通禅寺内的法界宫(现为罗汉堂)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一建筑是1924年月霞法师的弟子持松法师任宝通寺方丈时所建的唐密坛城。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还采用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屋顶飞檐翘角,雄伟庄严,以五亭结顶,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的方位;殿前的拱形廊柱上刻有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两年中,持松法师在此修法、讲经、传戒、传法。持松法师还留下了一段护国安民的佳话。据佛教刊物《海潮音》载,时值国家频年烽烟,灾害并至,生灵涂炭,举国愀然,湖北督军萧耀南于1924年10月24日,亲往宝通寺,礼请持松法师庄严道场,敬修“仁王护国般若经大法”,祈保国泰民安,持松法师慨然应许。

后山的密林中,临济宗、曹洞宗等诸宗留下的摩崖石刻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那株180多年树龄的珊瑚朴一起饱经风雨沧桑,见证了宝通禅寺多宗并存共扬的历史。

摩崖石刻传承的佛教文化

罗汉堂内的三时塔

洪山宝塔及其掩映下的菜薹地

宝通禅寺中最为著名的建筑,当数洪山宝塔,此塔兴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以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被誉为“鄂中第一塔”。塔高45.6米,分为七级八方,塔顶是由6.5吨多重的紫铜所铸就,蔚为壮观。由底层小圆门进入塔内,沿着狭窄的台阶盘旋而上,登上顶层,极目四望,武汉三镇的美景尽收眼底。

洪山宝塔下面有一亩半的菜地,种的是鼎鼎有名的洪山菜薹。千百年来,武汉人冬季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清炒菜薹。在他们看来,这座宝塔,有着一个传说故事,也有着美食传承。相传,宝通禅寺钟声所播及之处,长满了又脆又嫩的菜薹,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生长的菜薹味道最鲜美。

历史的尘埃中,时光已经悄然消散在风中,每一尊佛像、每一件雕刻,都是岁月抹不去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