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娜 图/叶建辉
清晨的微光突破沉沉的雾霭,仿佛把天空的幕布拉开,太阳的光线渗透而出,沿着群山的背脊闪耀着温暖的光辉。
薄雾渐渐散开,只见山如屏立,屏里画出的山景,俨然是一幅蕴含禅意的水墨画。我暗自感慨着:“这番美景难得一见啊!难怪又叫玉屏山呢。”
举目遥望,天空好似触手可及,白云在空中悠悠飘荡,瞬间又和整个山峦融成一片。那条青石阶路,沉寂而熟悉,仿佛梦里不断重复的场景,在我们的前方无限向上、延伸。
这两年,一有空闲,我就喜欢背起行囊,穿行于山林之间,享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古人云,自古名山僧占多。寺院通常修建于山清水秀的尘世之外,每当看到那些雕梁画栋的殿宇,木梆、钟板、法鼓等法器,常能出乎意料地体会到一种“乐以忘忧”的妙境。
花木掩映中的清元禅寺
新年伊始,我和朋友们相约前往罗田塔山清元寺。
塔山,又名玉屏山,离罗田县城开发区不远。传说早在隋唐前,巴水蛮人曾在塔山上建有女娲娘娘庙。明清时期,“老塔唐梅”曾为罗田八景之一。明时嘉靖《罗田县志》载:“因岭有唐塔,故名。”
塔山之上的清元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当地不少文人学子都曾寄居寺中苦读。明万历年间,朝廷刑部郎中王先受宦官魏忠贤迫害回乡,也寄寓寺中,并创建塔山书院讲学。
行前,有朋友在电话里叮嘱我,造访寺院前应先斋戒几日,以示尊重。为此,我有些烦恼。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碰,学佛的规矩怎么这么多呀!
我又专门请教一位参禅的朋友。他告诉我,《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佛陀涅槃前,曾告诉弟子:以戒为师。但是,学佛也要循序渐进,初入佛门,带上一颗禅心去寺院即可。听了这话,我的心情顿时变得轻松恬然起来。
时值初春,山景清冷萧瑟,游人稀疏。(www.daowen.com)
路上,我偏不走中间的大路,而是踏着一两寸厚的枯叶前行,听到鞋底频频发出“嘎嘎”的清脆声音,让我觉得乐不可支,趣味无穷。古语云:“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览景会心,便得真趣。”在我眼里,哪怕树上一根枯枝,路边一簇蒲公英、一块嶙峋的山石,都似乎在以无声的方式,对我们显示大自然的朝气和活力。
风从耳边呼啸而过,那么饱满,沁入心肺。伫立半山,不禁涌出一股超拔尘世的愉悦感。
不知不觉,正午时分,我们来到清元寺的山门前。庄严雄伟的寺院隐藏在密林深处,像一颗深邃的禅心,有一种只可意会的玄妙。
清元寺仍在修建中,沿着数十级石阶走上去,只见在青山、石崖的环抱中,寺院依山势巧妙布局,错落有致,一片祥和之气。
这里不仅有古梅、南竹,还有一位慈眉善目的法师。我们焚香礼佛完毕,与接待我们的清元寺方丈法船法师攀谈起来。来前曾听朋友介绍,法船法师23岁只身来到塔山时,这里只有一座破败不堪的殿堂,几间常年漏雨的寮房。面对僧人少、无资金、水源枯竭等重重困难,法船法师没有丝毫的退缩,而是坦然面对,勇于担当。这些年来,他持戒精严,弘法不懈,不仅先后建成了禅堂、藏经楼、斋堂以及僧寮,还主持创建了罗田县佛教福利院和佛协慈善办公室,先后有23位年老体衰的僧人和居士在福利院静心办道,颐养天年。每年春节前后,他都坚持访贫问苦,给生活困难的老人和孩子亲手送去慰问金和学费。然而,和我们一起聊天时,对于自己经历的艰难困苦,法船法师却只字不提,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法船法师说,世间千年风霜,不知透着多少无奈和悲苦,只要有一颗向佛的赤子之心,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一定会保佑人们的。环顾周围的木雕神像,我心里怦然一动,问道:“这些佛像是新修还是远古保留下来的?”师父说,不要用眼睛去感受,应该把佛放入心灵深处吟诵、默念,如此,才能与之感应 道交。
牌楼雄伟巍峨
霜降后,清元寺附近漫山遍野层林尽染
师父的话虽少,含义却深。我顿时想起一句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或许,“平常心就是道”。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以一颗清澈的平常心直面人生,不急不躁,返璞归真,不论面临什么困境,我们自然能够获得那种自然、淡定的气韵。我久久回味着,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是禅,禅并非高不可攀、神秘莫测。
下山时,阳光正暖,风里带着山林的气息,混杂着青草香,卸下身心无形的桎梏,心愈发走得干净纯粹,不觉脚步轻盈如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