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琳祥 图/崔晓峰 惠雯
黄州安国寺位于黄冈市黄州城区长江之滨西湖一路与宝塔大道的交会之处,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刹。自唐代以来,便享誉江淮大地,与古城黄州相映生辉。
安国寺全称“安国泰平讲寺”,原名护国寺。护国寺始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创立于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一说系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建造。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即将离开黄州的苏东坡应安国寺僧首继连之请,撰书《黄州安国寺记》。在记中,苏东坡说:“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伪唐保大二年,即南唐元宗李璟保大二年,亦即公元944年。嘉祐,北宋仁宗的年号,嘉祐八年即公元1063年。
明弘治《黄州府志》之卷四记述说:“安国泰平讲寺,在府城东南三里。唐显庆三年郡人张大用始舍基,僧惠立创建。按,宋苏东坡记云:‘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二说不知孰是?”
将以上两说综合分析,鉴于宋仁宗诏改护国寺名为“安国泰平讲寺”的同时,又赐玉印一方,上刻“敕赐唐代祖庭安国禅林之宝”十二字,即可断定护国寺建造的时间是唐代而非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苏东坡将初建于唐显庆三年的护国寺说成是伪唐保大二年建立,是因为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诏令举国灭佛,黄州护国寺被毁。100多年后的五代南唐时代,朝廷诏令天下重兴佛寺,黄州信众自愿捐资,于保大二年重修护国寺于旧址之上,亦以护国寺为名。安国寺自古以来以惠立为开山祖师,即为明证。
御赐玉印的外观图
安国寺坐落于黄州城南的青云塔下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期,安国寺僧首是继连,他是一位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众僧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大和尚。在继连为僧首第7年的时候,就得到了皇上亲赐的袈裟。又过了7年,皇上要亲赐法号给他。这在当时来说,是极为显赫的荣誉,但继连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荣誉面前应适可而止。尽管他的徒弟和寺中僧老都相继力劝他接受赐号,但继连总是笑着表示感谢,始终没有接受。
安国寺在继连大和尚的主持之下,被治理得井然有序,远近闻名,“严丽深稳,悦可人意”。当时的安国寺内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环境清净而幽雅。每逢正月,数以万计善男信女汇于寺内,虔诚祈祷,祭祀瘟神,规模甚大,且一年四季,寺内香火不绝。当时的黄州有承天寺、乾明寺、禅智寺、定惠院和天庆观等,但规模和影响都远远不及安国寺。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的一天,正在定惠院中熟睡的苏东坡被院外百舌鸟的欢叫声唤醒了。春风一阵一阵地吹来,外出寻春踏青之意油然而生,苏东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翻身下床,信步走出定惠院。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苏东坡顺着村舍边的花柳一一品味着。突然间,他发现在茂林修竹的深处有一座古寺——那似隐似现的小房曲槛欹靠在深红色的院墙之内,他情不自禁地向古寺奔去……
就是在这一天,苏东坡与继连大和尚在安国寺中相会,一番谈吐,彼此深感相见恨晚。
从此,苏东坡每隔一两天就去一趟安国寺,旦往而暮还,开始了他那“归诚佛门,求一洗之”的生活方式。
安国寺内薪炭充足,常有热水供寺僧洗用。在继连大和尚的亲切关怀下,安国寺破例让苏东坡每隔一个月就到寺内浴池洗头洗澡。苏东坡洗得十分投 入,他好像是解去了捆在身上的绳索,浑身轻松。他觉得在安国寺浴池洗澡,不仅仅是为了洗净身上的污秽,更重要的是为了刷洗人世间的荣辱。每当洗完澡后,苏东坡就披上衣服,在寺内小阁中面对修竹“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由于他的虔诚,在“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之后,居然“妄心”荡尽,进而出神入化,“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每当这个时候,苏东坡仿佛真的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常常“私窃乐之”。
在贬谪黄州之前,苏东坡游历过不少名刹古寺,但像往来安国寺这样频繁,用心参禅的还不多,这大概是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意欲在思想上寻找清静,在精神上寻求寄托。这种推理可以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得到印证,这就是 《安国寺浴》:
安国寺精美石雕及莲花纹柱础
千里古刹安国禅林匾额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www.daowen.com)
山城足薪炭,烟雾濛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即将离开黄州的太守徐君猷约苏东坡再游安国寺,继连大和尚请苏东坡为寺中竹林间的小亭取一个名字。回想几年来,每岁春月,徐太守必约自己同游安国寺,饮酒、烹茗于竹间亭,进而联想到徐太守在黄州的作为,苏东坡欣然将小亭命名为“遗爱”,并代朋友巢谷写了一篇歌颂徐君猷守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的为官之道。其原文如下: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在苏东坡看来,徐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最高长官,不怒而民不犯,不察而吏不欺,百姓安居乐业,自己则“终日无事”,以吟诗啸咏为乐,如此太平安乐的岁月,必定会让黄州人世代铭记。
众所周知,苏东坡名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五年,在其俸薪断绝,生活日益艰辛之际,徐君猷将城中废弃了的五十亩军营地无偿拨归给他,让他自食其力。旧营地素号“东坡”,故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人们称苏轼为“苏东坡”便由此而来。
人们读苏东坡的《遗爱亭记》,玩味其对“遗爱”的定义,徐君猷确实可以被称为“遗爱”的好官。徐君猷之所以“去而人思之”,是因为他善待了一个被朝廷外放的“罪臣”,成就了一位旷世奇才的功业,使江淮间最为穷僻的黄州声名鹊起,跃为名邦。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黄州府志》记述说:“遗爱亭在城南安国寺内。宋元丰中徐大受为郡守,有善政;既去,民建此亭,苏轼因名之。”
苏东坡谪居黄州5年,曾与安国寺僧首继连大和尚一起拯救鄂黄溺婴;在黄州发生瘟疫之日,又用从老朋友巢谷那里苦求来的“圣散子”药方救活鄂黄人无数。安国寺内的遗爱亭因此嬗变为人们景仰苏东坡的胜地。
安国寺老殿堂的院落充满生趣
苏东坡在黄州,曾将安国寺旁的一口水塘辟为放生池,用于放养鱼、蛤、龟、鳖,并勒石立碑,上书“苏子瞻放生池”,黄州人受其感化,大都不喜随意杀生。清代康熙年间人徐惺曾在《安国寺放生池记》中记述说:“黄州安国寺旁有苏子瞻放生池。”
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东坡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离黄前夕,苏东坡来到安国寺与继连大和尚等人话别,继连当场拿出笔墨,请他为寺作记,苏东坡欣然应允。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苏东坡深情地写道:
长有奇树的青云塔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