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学说研究:兵以仁义为本,非争夺反主战

荀子学说研究:兵以仁义为本,非争夺反主战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有《议兵》一篇,这篇所说的话,完全是关于用兵、为将、军制等重要的理论。荀子论兵虽没有像兵家一般,说的详尽,然而《议兵篇》的话,也是荀子学说的一部分,现在既来研究荀子学说,那么这一部分的学说,自然不能忽视。荀子论兵,常说兵以仁义为本,这完全是站在儒家政治的感化主义的立场说的话。所以荀子论兵,表面上,似乎是主战的,但实际上他是非战的。《议兵篇》荀子答弟子陈嚣说: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学说研究:兵以仁义为本,非争夺反主战

荀子有《议兵》一篇,这篇所说的话,完全是关于用兵、为将、军制等重要的理论。荀子论兵虽没有像兵家一般,说的详尽,然而《议兵篇》的话,也是荀子学说的一部分,现在既来研究荀子学说,那么这一部分的学说,自然不能忽视。况且荀子论兵,和兵家不同。荀子论兵,常说兵以仁义为本,这完全是站在儒家政治的感化主义的立场说的话。所以荀子论兵,表面上,似乎是主战的,但实际上他是非战的。所以他对临武君问王者之兵的话不答,只说:

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安危之执: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卬,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是强弱之凡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

关于这点,我们应当预先明了,不然恐怕会误会荀子也是主张无端战争的人。现在分叙荀子论兵的话:

一、兵的用处:普通一般人,都把兵的用处的范围,扩充的很大,除了除暴制乱,保境安民以外,还要争夺。所谓争夺,就是无故攻取他国的城池,俘虏他国的人民,以属于自己的国家,这种争夺的战争,是越礼犯分的。荀子是主张安分守礼的人,自然不主张争夺,所以他对于兵的用处,只认为是禁暴除害的。《议兵篇》荀子答弟子陈嚣说: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二、用兵的法术:第一主张人和。荀子讲学,处处离不了人,这点我们是要注意的。荀子论用兵也主张人和。所谓人和,就是壹民。所谓壹民,就是使士民亲善,而附君上的意思。换句话说,战争第一要使国内的士民,归附君上,团结一致,抵抗敌人,以收万众一心的功效。这和他家谈论用兵,在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乘敌人的虚弱变动,或没有防备,暗袭敌人不同。所以: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为什么对于用兵,只主张人和呢?这是因为他所说的是仁人的兵,所以: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凡仁人的兵,只要人和就够了,用不着什么势利变诈的。因为仁人之兵,是不可诈的。如果有人家拿诈术施于“仁人之兵”,不但不能取胜,反要遭败北的。为什么呢?因为仁人治国,君臣上下,一德一心,没有“滑然离德”的人。百将同心,三军同力,虽有诈术到来,也是没有用的,并且仁人治国,以礼义教化人民,故敌国的人民,因为自己的君主暴虐,不愿和自己的君主共生共死,故对于仁人,“欢之若父母,劳之若椒兰,必将来告”。还会欺诈吗?所以荀子说:

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夫又何可诈也?

三、用兵的法术:第二主张齐。为什么主张齐呢?因为对于用兵,荀子既不主张变诈,自然要用齐以济之。怎样叫作齐呢?就是拿礼义教化人民,使人民与君上一心一德。荀子说:

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故王者之兵不试。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近募选,隆执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跷,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

以上所说的是荀子论用兵的话。现在再叙述荀子论为将的话。他认为凡是做一个将官者,要慎行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五无圹。如果能够如此,才是名将,可通于神明。

怎样叫作六术呢?他说: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后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

怎样叫作五权呢?他说:

无欲将而恶发,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www.daowen.com)

怎样叫作三至呢?他说:

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怎样叫作恭敬五无圹呢?他说: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

现在再来叙述荀子论军制的话。所谓军制,就是战争时候应守的纪律。临武君请问王者的军制,他说:

一、“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

二、“不杀老弱,不猎禾稼。”

三、“服者不禽,格者不舍,犇命者不获。”

四、“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贼,则是亦贼也。”

五、“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犇命者贡。”

六、“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

七、“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

以上认为将军制的话,语意都很明白。所以没有加以申述。

荀子论兵,常说兵要以仁义为本,但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层呢?他说要治国以礼。如果能够治国以礼,那么不单用兵能以仁义为本,并且兵也没有用了。他说: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荀子这种论兵的论调,拿现代的眼光看起来,自然是迂腐之谈,不切事实的。然而在今日战云弥漫的中国,如果有人提倡这种话,未尝不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话。所以我们不敢希望此道之行,也不敢希望此道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