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劝学:发现荀子与论语的教育观点的相似之处

荀子劝学:发现荀子与论语的教育观点的相似之处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的《劝学篇》,是他谈论教育的文章。拿《劝学篇》中许多文句,和《论语》中记载孔子论教育的文句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彼此有许多是意义相同的。荀子在《劝学篇》说: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荀子劝学:发现荀子与论语的教育观点的相似之处

荀子的《劝学篇》,是他谈论教育的文章。荀子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大部分相同。拿《劝学篇》中许多文句,和《论语》中记载孔子论教育的文句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彼此有许多是意义相同的。不过孔子言赅意简,荀子却较为详明。现在把荀子教育思想分条叙述于后:

第一,教育的力量。

孔子所说的教育的力量是创造的。所谓创造的,就是说教育可以做成怎样的一个人。我们所以能知道这点,当然是由于他的纯性可塑的根本观念而来的。至于荀子所说的教育的力量,却是改造的。所谓改造,就是说教育可以改变恶性而化为善性。我们所以能知道这点,也是由他的性恶可塑的根本观念来的。创造与改造不同的地方,前者是把未形成的东西,做出一种东西;后者是把已形成的东西,改变原来的形质,另外成一样东西。因为孔子是主张纯性可塑的,所以在孔子理想中初生的人,是一个未形成的东西。现在要教他,使他成一种人材,那么教育所表现的力量,自然是创造的。至于荀子,因为他认定人的性是恶的,当然在他的理想中初生的人,是一个已形成了一样东西的人。不过这样东西,虽然已经形成了,但仍旧可以塑染的。所以用一种教育把那原来已形成的不好的东西,改变形质,这样,教育所表现的力量,自然是改造的力量,所以荀子在《劝学篇》里说: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性恶篇》又说: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第二,环境说。

荀子既确定性恶可塑的观念,但什么是能塑的东西?孔子认为环境是能塑的,性是所塑的,难道也是同一样的吗?是的,他主张环境是能塑性的东西。他在《性恶篇》说: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

环境既是能塑性的东西,那么对于教育的关系的重要,可以想见一班了。因此荀子对于环境极端重视,并且主张选择善的环境去居住。他认为:如果环境是善的话,那么我们置身其中,日浸月染,我们的性,也必成为善的。所以在善的环境中过生活的人,他的本来的恶性,必定可以变成善的;在恶的环境中过生活的人,他的本来的恶性,永远不会改变。荀子在《劝学篇》说: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而近中正也。

第三,教育的目的。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除人的恶性,使他成为一个人格完全的人。《劝学篇》说: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所谓义就是目的,杨倞解作意,是错的。所谓士,是指那人格不健全的人说的。圣人是指那人格完全的人说的!我们一读荀子书中的各种圣人的界说!就可以知道荀子所说的圣人,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完人,所以拿他做教育的目标。而说:“终乎为圣人。”

第四,求学的方法。

荀子所主张的求学的方法有四种:一、实验法;二、观察法;三、专一法;四、有恒法。前两种极重要,和近世的科学方法完全相同,可惜都不为后人所注意,一般整理荀学的人都很少提及。《劝学篇》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这就是说求学要用这两种方法。但杨倞注荀子把“参”字解作三,以为和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字意义相同。我以为所谓参就是参验的意思。省就是省察的意思。参验就是实验。如今日研究化学一般,既知水是由氢氧二气所成的,于是走进实验室去,用分析或综合法做一个试验,求一种精确的知识。所谓省察,就是用从前的经验,去观察宇宙间一切现象。外证之于物,内籀之于心,再从一切的现象当中,求出一个真理。《大略篇》说过: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

所谓“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是教人把每日从书本子得来的知识,要亲身参验省察过,不可以为学了就算,如果学了就算,是不能进步的。这种话,和论语所载的,“回也退而省其私”的意思相同。

三、专一法。所谓专一,就是无论读书或是做事,都要专一,不可一心二用,或者时而此,时而彼。如果能够专一,那么所做的事,才会成功,如果不专一,那么就没有事可以成功了。《解蔽篇》说: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四、有恒法。所谓有恒,就是读书做事,都不可时断时续,应当和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如果能够“学而时习之”,那么,我们自己的聪明才力虽然远不及人,但是我们的事业与学问,还有成就的一日。不然,虽聪明过人,终归是一事难成的。所以荀子在《修身篇》说: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第五,教学方法。(www.daowen.com)

荀子的教学方法,和孔子相同,也是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的。所谓因材施教,并不是说看学生的学问程度如何,是看学生的人格修养如何。《劝学篇》: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

第六,学科。

荀子所提出的教人的科目,和孔子所提出的不大相同。孔子教人所用的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再加上文、行、忠、信,四教。荀子所用的是《诗》《书》《乐》《礼》《春秋》,五经。《劝学篇》里说: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在这五经当中,他又特别注意《礼》。《劝学篇》说: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此外,他还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定出了几种普通的科目。这几种科目是什么?是六礼,十教。《大略篇》说:

大学,修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所谓六礼,就是冠、昏、丧、祭、乡、相见六种礼。所谓十教,是七教的错误。七教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这种科目,是一种实用科目,在当时的儒家眼中,认为是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第七,教师。

孔子对于教师的主张,我曾在《孔子教育哲学》中说过,他是主张不固定教师的人,只要那人有学问,有人格,我们就可以拜他为师;纵使那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也可以请他教导的。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荀子对于这个问题,亦有同样的主张。他在《性恶篇》说: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不过荀子虽对于教师不主张专一,只主张择善;但他却主张对那已经做了我们教师的人,我们应当极端地尊敬他。因此,他的教育思想里,又多出一个尊师的概念。

第八,尊师。

他尊师的原因,在于他有了一个法后王的观念在脑中,所以他对于五经虽列为学科,然而还认为五经是先王的陈法,文义隐约,不能够直接启示我们,我们要想得到好的学问,非有贤师良友亲自感化我们不可。他说: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偏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劝学篇》)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儒效篇》)

第九,师的修养。

前面已说过荀子对于教师的选择,是以行为的善恶,人格的高下为标准的。如果是善的,我们就师事他,并且尊敬他。但这不过是些关于学生对于教师应有的认识与行动。至于在教师方面,他认为做教师的人,不单要学问广博,还要有人格的修养。如果没有人格的修养,是不能做人家的教师的。《致士篇》说: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这是说教师要有人格的修养。《宥坐篇》说:

孔子曰:“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今学曾未如肬赘,则具然欲为人师。

这是他引孔子的话,表示他反对那没有人格修养,擅自做人家教师的人的话。

荀子的教育思想,已经在前面说过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大部分相同的。然而孔子教育思想,我也曾经说过和现在的行为主义派的教育思想有相同的地方,那么,用几何学的定理来说,荀子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和行为主义派的教育思想相同了。实在的,荀子的教育思想,不单可以说和行为主义派的教育思想相同,并且拿孔荀两人的教育思想比较一下,荀子的教育思想还更切近于行为主义派的思想,因为孔子的话,不露锋芒,所以他说性可塑,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微义大,我们很难明了。至于荀子说话,就比较显明,我们容易明白他的意思。例如他说: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完全和行为主义派的人同一口吻。荀子这种教育思想,如果把他所主用的科目变更一些,那么就把他用到现在的社会,也不见得会和今日的新教育思潮有什么冲突。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教育思想,是拿心理学做基础的。并且处处在人的身上用功夫,而不在人的身外,什么天道用功夫,所以比那空言无补的教育思想,自然要高明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