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学说中的性,对于人生的影响及应对方式

荀子学说中的性,对于人生的影响及应对方式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性的范围,只限于单简的心理活动。是由联络单简的活动,或变化本来天性所致的。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以上所叙述的是关于荀子论性普通方面的话,现在来叙述荀子论性恶的话。第二点是逆情性而顺礼义,就是不要顺着本性各种活动的倾向去做事,要倒转过来,向着礼义去做事,这样性虽恶,亦不能影响于人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荀子学说中的性,对于人生的影响及应对方式

“性”这样东西,虽然孔子认为它是一种纯素可塑的心理活动;但到底是全部的活动,或是一部分的活动呢?是单简的活动,或是复杂的活动呢?关于这些,孔子《论语》上并没有明白说出,到了荀子,他却有明确的规定。在荀子《性恶篇》当中,可以找出下列各点:

一、性的定义:“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从上面的引证,我们知道荀子对于性所下的定义:是一种天所生成的心理的活动,这种活动和学得的活动完全是两样东西。

二、性的范围:“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从上面的引证,我们知道荀子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单简的,一种是复杂的。单简的活动,如目可以见,耳可以听,这就是“性”。所以性的范围,只限于单简的心理活动。除了这些单简的活动以外,其余都是复杂的活动,这些复杂的活动,就是学得的行为,也就是“伪”。这种伪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由联络单简的活动,或变化本来天性所致的。为什么本来天性可以变化呢?因为它是可以塑染的。所以本来的天性,也可以用后天环境的力量,变化或联络使它成为一种复杂的行为。因为这层关系,荀子乃认定人生的目的,就在把那不利于我们生存于社会当中的单简的心理活动,借环境的力量联络起来,或变化了去,使它成为一种复杂的行为,以利于我们的生存。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本来的天性,要借外界环境刺激它,鞭策它,使它经过一种交替反应,形成一种复杂的良善行为。所以他在《性恶篇》说: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人生的目的既在化性起伪,但起伪的要素是环境,因此荀子就主张选择好的环境。《性恶篇》说: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

以上所叙述的是关于荀子论性普通方面的话,现在来叙述荀子论性恶的话。

性的问题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很重大的问题。但是从孔子经过孟子再到荀子,三人中间,没有相同的主张。孔子认为性是纯素的,孟子认为性是善的,荀子却认为性是恶的,所以他在《性恶篇》中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www.daowen.com)

荀子为什么主张性恶呢?因为荀子认定了我们不学而能的本性,有好利、疾恶、耳目好声色之欲等活动的倾向,这些活动的倾向,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荀子并没有下过断语。不过顺着这种倾向前进,结果会生出一些争夺、残贼、淫乱的行为,这些行为是恶的,因此可推知性是恶的。换句话说,对于天生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我们起初不能凭空断定;但是就本性的好利、疾恶等活动的倾向所得的恶行去说,那么性一定是恶的。为什么呢?因为性是因,恶行是果,果由因生,果既是恶的,因当然是恶的,故由行恶可以推定性恶,这种推定,完全是应用因果律的。《性恶篇》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性既是恶的,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使性不恶呢?有的,这种方法可分两点:

第一点是矫正本性,使本性根本上由恶化为善。这种矫正本性的工具是什么?是师法与礼义等。《性恶篇》说:

故枸木必将待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礼义为什么可以矫正和扰化人的情性呢?因为礼义可以养导情性。《礼论篇》说:

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第二点是逆情性而顺礼义,就是不要顺着本性各种活动的倾向去做事,要倒转过来,向着礼义去做事,这样性虽恶,亦不能影响于人生。《性恶篇》说:

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写到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有一个怀疑,怀疑什么?怀疑那好利、疾恶等活动倾向,到底是受什么鼓动的?换句话说,就是那天生的本性,为什么有这些活动的倾向?难道是出于生命的必然吗?或是外界环境所引诱的吗?要想明了这几点,须明了荀子的欲论。现在来叙述荀子的欲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