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河道外引水。目前辽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很高(超过65%),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特别是辽河三角洲用水量大于供水量,在干旱年份,水的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用水主要靠大辽河、辽河中游水库水及绕阳河自然径流供给。三角洲内部自身的水源主要起调节和补充作用。今后随着新开水田、苇田以及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供水将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应积极开辟新水源,解决用水不足问题。
海水是战略后备水资源基地,充分利用海水是辽河流域的可选择之路。辽宁省海岸线总长2178km,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应作为解决沿海和岛屿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应该做好相应的规划,并进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实践,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和建造适宜于我国需求的海水淡化系统。待建耗水大户(电厂等)布局时,应考虑充分利用海水做冷却水、洗涤水,靠近沿海布局,充分利用滨海平原地下微咸水资源。
辽宁省东部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水分条件类似长江流域的许多地区。且辽东地区年均气温比南方低,形成低温湿润、水资源有相对丰富的特点。因此,可在流域内实施东水西调和引大洋河济大连等水资源调配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增加河道水量,扩大水环境容量,以解决水量不足与水质恶化的矛盾。
(2)合理调配水资源,降低人为控制河流的强度。上游水库的兴建以及上游河道外引水量的增加,使得下游来水减少,仅大凌河、辽河干流、大辽河上游修建的7座水库库容就达71.9 亿m3,占总径流量81 亿m3 的88.8%。积极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协调好上、下游用水的关系,保证上游各水库和辽河盘山闸一定的下泻流量,保持河道内具有一定的水量,维护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维持河口地区的水盐平衡,防止湿地生态系统向不利方向演替。在春季芦苇需水时期,将大凌河上游白石水库的水引到绕阳河,缓解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的需水问题,同时调大辽河水到辽河,灌溉赵圈河苇场和辽滨苇场苇田,两项工程预计能够增加苇田用水3.15 亿m3。此外,还可以利用水田用水季节差异增加芦苇湿地供水量。在夏季和秋季河道水量充足、水田用水较少时及时提水,利用芦苇湿地中地形的起伏,在低洼地带、坑塘、沟渠贮存汛期来水和秋季河道来水,增加湿地储水量,缓解春季干旱。通过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缓解上下游用水竞争的局面,缓解因上游用水造成的断流,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作用,严格控制各省、自治区用水量的增长。(www.daowen.com)
(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在水资源规划的同时,应加强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将西辽河、柳河、东辽河等流域的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控制水土流失和沙化强度,使水资源环境得以恢复。柳河泥沙对辽河干流下游的危害很大,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柳河泥沙进入辽河。由于辽东地区有足够的降水量保证区域的生态需水,显然,环保工作显得更加迫切。所以提出“全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辽东地区以环境保护为主,辽西地区以生态建设为主”。
(4)综合治理流域点源与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辽河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尚未实现《规划》目标,主要的污水厂仍处于建设期,建成处理能力是《规划》要求的18.3%,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仅7.7%。工业污染源控制处于初级阶段,12 家重点企业的治污项目仍在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尚不能满足污染防治的要求。因此,点源污染控制的工作还很艰巨。与此同时,农业面源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及养殖、屠宰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污染问题,城镇垃圾堆放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正在上升。今后,在重点治理大城市生活污水和重点企业废水治理的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辽河下游有大片天然湿地,湿地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如悬浮固体、N、P等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经湿地系统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油井注水、城市绿化用水等,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的短缺。
(5)加强监测。在已有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站点,如在辽河干流下游、大凌河下游以及浑河、太子河下游等重要的河流下游,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些能够反映生态需水与生态系统响应关系的控制站点。从目前水文统计资料看,这些重要的河流水文站点均距离河口较远,很难精确掌握实际的入海水量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已有的监测指标中增加有关生物方面的监测指标,便于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对水量变化的响应。通过生态需水实施前后以及实施后不同阶段的水量、水质、水生生物的监测,一方面可以评估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保护目标,为生态需水的适时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监测数据的不断积累,为建立包括水文、水资源、供水量、水质、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资源及其相关特征的数据库奠定基础,为下一轮生态需水以及保护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