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两种水循环下的生态需水评价结果看出,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辽河流域一元水循环的生态需水评价结果,大部分在“好”等级以上,只有西辽河是“中”等级,二元水循环下生态需水的水量与水质的评价结果只有东辽河可以达标,其余河流均不达标。而且说明水质是决定生态需水是否能够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主要因素。
如果以一元水循环下计算的生态需水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依据,很可能会出现表面上看起来生态需水满足了生态系统的需要,但实际上达不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的情况。因为在二元水循环下,实际存在于河道内的水量已经不等同于一元水循环下的量,由于回归水的存在,往往是前者大于后者,从表面看起来,水量增多了,但由于回归水及其污染物的影响,常常导致实际存在于河道内的水体的水质低于一元水循环下生态需水的水质,并使水质成为影响生态需水是否达标的关键。对辽河流域二元水循环下生态需水的评价显示,从水量角度评价,只有西辽河不达标;其余均能达标;从水量与水质角度评价,只有东辽河达标,其余均不达标。因此,涉及生态需水的水资源配置应该以二元水循环下生态需水的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以理论生态需水的评价结果作为水资源配置依据的不足以及以现实生态需水评价结果作为水资源配置依据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必须从水量与水质相结合的角度评价生态需水,否则难以反映现实生态需水所面临的水质性匮乏状况。(www.daowen.com)
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基于一元水循环下的生态需水的概念仅强调了生态系统对于水量的需求,忽略了社会循环的影响,其实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生态需水。二元水循环下的生态需水考虑了两种水循环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强调了“质”与“量”的内涵,是实际存在于自然系统的水量与水质的统一体。可将前者称为理论生态需水,后者称为现实生态需水[124]。理论生态需水的量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现实生态需水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不仅受生态系统本身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同时还与开发利用率、回归水的量的多少、污染物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提高现实生态需水的质与量:①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的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回用率等措施实现;②实施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采用更为严格的废水排放制度,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对于废水排放已经达标的流域,如果能够实施总量控制,相当于河流接纳的是排放标准更加严格的废污水,意味着进入河道污染物的减少,实质上降低了污径比,提高了生态需水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