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水量分配方案。海河流域除漳河上游有一个不完善的分水制度外,尚无全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及制度,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和地下水未能实现统一调配,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应尽快开展海河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研究工作,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完善水量分配方案的运行机制,出台实施水量分配的保障措施。在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时,必须同时考虑生态流量的问题,即必须在保证生态需水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社会经济系统用水。按照本书计算结果,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的生态需水必须保证在12%以上。如果要同时达到保护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的保护目标,则海河流域入海需水量必须保证在60.9 亿m3 以上,这时河流生态需水的比例必须在23%以上,即77%的地表径流可用于河道外用水。
(2)实行取水许可与排污许可相结合的政策。按照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引入“取水许可”来解决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水量分配和调度问题是有效的。但从海河流域的情况看,海河流域的取水许可管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漳卫南运河为例,目前已形成了漳卫南运河管理局、6 个地(市)级河务局和3个水库枢纽管理局、27个县级河务局及8 个闸所共45 个单位、三级机构的分级管理机制。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辖区内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但水资源管理还比较薄弱,取水许可管理不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漳卫南运河中下游地表水在50%、75%、95%的不同保证率下许可取水总量分别为5.10 亿m3、2.78亿m3、2.04亿m3。但根据2002年统计,1998~2002年地表取水工程取水量达25.27亿m3,年均取水量达到了5.0541 亿m3,严重超出许可取水总量、导致漳卫南运河“有河皆枯”的局面。
同时,必须加强污染源削减,严格执行废污水达标排放,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减少污染物的入河量。如果以本文计算的河道基本生态需水作为约束条件,以Ⅳ类水质标准作为近期水环境保护目标,则海河流域允许排放的废污水、COD量分别为8.5 亿m3、4.2 万t(见表7.9)。与现状废污水、COD排放量相比,削减率必须分别达到85%和88%以上才能实现在保证河道基本生态环境需水的前提下,满足河流水体稀释自净功能,发挥水环境容量的作用。只有同时满足污染物削减率和河道外引水的比例等两项要求,才能保证河流的最基本生态功能。
表7.9 海河流域允许排放的废污水、COD量及削减率
(3)逐步完善水权制度。完善水权制度建设是解决水事纠纷的有效方法。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手段和工程措施,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海河流域水资源、水污染问题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海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逐步走向成熟。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量与水质统一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在水权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排污权制度的建设。生态水权因包含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生态水权与排污权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排污权的制定已经考虑了环境纳污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生态需水是排污权合理制定的基础。只要排污权制定合理,生态水权需要的水质就可以得到满足。
(4)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以保证河流的最小生态流量权。水量短缺与水污染是流域性的问题,需要流域整体角度的统一调度、统一治理。过去,污染的治理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虽然各地市规定有环境保护责任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但监督者是行政首长的下属单位环境保护局,难于履行监督职责。此外,河流水污染的跨区域特性,即上游污染使下游受害,使得区域环境保护部门缺乏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区域环境保护部门对来自上游的污染无法监督管理,失去污染治理的信心。流域机构虽然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但由于缺乏法律授权,而无权对污染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应加强流域统一管理的力度。另外,部门间的合作是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必要保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流域内水利、环境等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加强取水、排污及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显得十分重要。(www.daowen.com)
(5)制定相关的法规。我国流域管理法规的滞后已影响了流域管理职能的实施,加快流域管理有关法规的制定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结合海河流域的具体实际,制订适合本流域特点的相关法规,如取水许可制度、地下水分区管理制度、生态水量规范化的制度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的自动化与时效性直接影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以及生态需水的适应性管理。海河流域省界水体和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督体系虽已建立,但还很不完善,监测技术与设备还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各类水质信息的采集能力、机动与快速水质监测能力差。各级监测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短缺、陈旧老化严重,满足不了水质监测工作的需要。缺乏覆盖全流域主要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的通信、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无法实现水质信息传输及资料共享。有些站网布设重复、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海河流域水文监测站网有雨晴站500多个,水文站200多个,只能基本满足防汛的要求,地表水质监测站400多个,地下水质监测站200多个,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山区盆地。由于没有建立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和资料报告网络系统,水量、水质等信息不能快速、全面地反馈到流域机构,影响决策者的适时调整。
因此,完善现有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体系,在已有的监测指标中增加有关生物方面的监测指标,并建立包括水文、水资源、供水量、水质、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资源及其相关特征的数据库,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由于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为增强水资源配置的可操作性,对海河流域重要河流、重要河段、河口等加强监测和管理,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生态需水和保护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7)跨流域调水。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污染物积累等的长期效应,使得水资源超载、水环境容量超载的现象严重,仅靠自身的水资源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而海河河流生态系统的严重损伤已经到了必须恢复的地步,因此,要缓解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局面,其权宜之计是通过跨流域调水,减少河道外引水,增加河道内剩余水量,扩大水环境容量。意味着实施南水北调是解决海河流域生态、经济用水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