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流生态需水评估框架及实施效果分析

河流生态需水评估框架及实施效果分析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河流生态需水评估理论框架,目的是给出河流生态需水计算和评估的全过程,使整个过程具有逻辑性,按步骤进行,最终实现生态需水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图4.1河流生态需水评估的理论框架河流系统现状分析。也可称为评估后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生态需水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即评估生态需水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实施效果的评估是河流生态需水评估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我国,这一步往往被忽视,需要引起关注。

河流生态需水评估框架及实施效果分析

建立河流生态需水评估理论框架,目的是给出河流生态需水计算和评估的全过程,使整个过程具有逻辑性,按步骤进行,最终实现生态需水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评估程序首先应从现状分析入手,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特性、河流的价值与功能、被利用的情况及受到的威胁等;其次,根据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确定不同阶段河流恢复或者保护的目标,并通过分析水文要素与生态目标之间的关系确定主要的生态需水类型及其估算方法;再次,在与其他用水户之间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实现生态需水的途径,并在水资源配置中实施,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为下一步生态需水的制定提供依据[82]

河流生态需水估算与实施的理论框架可概括为3 个主要的部分:①河流系统现状分析;②保护目标以及生态需水的确定;③实施效果的评估。在每一部分中又包括具体的环节(见图4.1)。

图4.1 河流生态需水评估的理论框架

(1)河流系统现状分析。也可称为评估前期,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生态系统的生态和水文特性分析;②确定河流的用途、价值;③分析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这一阶段主要是为确定河流保护目标提供基础。(www.daowen.com)

(2)保护目标以及生态需水的确定。也可称为评估中期,这一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包括:①确定河流保护目标;②描述流量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③确定生态需水的类型及相应的估算方法;④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生态需水是基于一定目标下的生态需水量,不同保护目标下的生态需水量不同,所以在计算生态需水量时必须首先确定其所要达到的生态目标。生态目标确定之后,再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研究区域水资源的情况,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3)实施效果的评估。也可称为评估后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生态需水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即评估生态需水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包括:①实施;②监测;③适时调整。其中关键的是对生态需水是否满足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进行监测,监测生态需水是否达到了预先确定的目标,监测在生态需水实施后,生态系统的状态,检验在不同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的基础上,生态系统是否恢复和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根据监测结果,对生态需水进行适时调整,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生态需水达到了预期的水体目标,但生态系统未达到预先给定的目标,这时需要重新确定生态需水,并以此作为水资源规划与下一周期监测的依据,循环往复,直到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为止;另一种情况是生态需水与生态系统均未达预期的目标,这时需要重新设置保护目标,重新估算生态需水,并以上述新的水体目标和新的保护目标为依据,进行下一周期的监测,直到满足预期的生态保护目标为止。实施效果的评估是河流生态需水评估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我国,这一步往往被忽视,需要引起关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需水的评估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管理的过程,目前在国外的生态需水研究中,普遍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有利于生态需水的实施以及实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确定性不高的生态系统。如对于一个受周期性气候变化影响的河滨湿地地区,适应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生态需水配置中的实际状况,采用适应性管理,逐步实现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评估后期建立在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上,适应性管理并不是万能的,适应性管理要求在科学工作者、资源管理者及其他用户之间不断进行及时的交流。由于适应性管理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最终的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出现,管理者必须依据新的认识来进行改变,尝试更大的风险,由此很可能会增加管理决策者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