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流生态需水理论简介

河流生态需水理论简介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文明的曙光初现至今,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有过几次大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在于人类一味地追求水资源的最大经济可利用水量,忽视生态环境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生态需水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一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属于优化配置型。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性,重建被过度采水和不当管理危害过的河流以及为后代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需水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河流生态需水理论简介

自文明的曙光初现至今,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有过几次大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只是为了生存而自发地去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模式属于被动适应型。60年代后,水资源利用进入了多目标综合利用时期,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大多数发达国家通过流域范围内的综合利用对水资源与水污染实现统一管理,这一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属于需求主导型。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日益成熟,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也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阶段。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于人类利用水资源而言,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对立统一;②对于被利用的水资源而言,强调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性,即不因水资源的利用而削弱水资源系统本身的平衡或减少水资源的承载力。这一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属于资源限制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随着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发展,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的思想随之产生,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经济用水,忽略生态环境用水的做法,必将导致水资源系统本身的生态环境功能丧失,同时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在于人类一味地追求水资源的最大经济可利用水量,忽视生态环境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用水被经济用水所挤占,北方多数地区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阈值(30%),水资源利用率已经超过50%,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分别为68%、90%、67%、59%,由此导致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水生态恶化”,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生态需水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不以更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保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维持水资源系统平衡,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和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重视生态水利与环境水利的发展方向,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和发展,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属于优化配置型。进入21世纪,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协调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面向生态”的新理念,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重视自然生态的需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需求,其目标是在水资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提供最优的生态服务,我国进入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模式——生态保护型阶段。为此,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要在优先保证生态环境需水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性,重建被过度采水和不当管理危害过的河流以及为后代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需水成了一个关键问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